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公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名单,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为总编纂、首席专家,万本根、李文泽、郭齐、王嘉陵、彭邦本、王智勇、杨世文、吴洪泽、尹波等为副总纂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项目批准号:10@ZHO05)顺利通过结项验收审批,结项等级为“优秀”。
《巴蜀全书》是收录和整理巴蜀文献的大型丛书。该项工作2010年1月13日经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批准为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川宣2012·110号);同年4月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0@ZH005)。它是四川自建省以来,对本地区文献进行的规模最大、体例最新的整理和研究,是四川文化传承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子课题负责人:王智勇(史部·国史)、杨世文(史部·巴蜀史料)、郭齐(集部·别集)、吴洪泽(集部·总集)、李冬梅(联合目录系列、珍本善本系列、经部·诗经)、王小红(经部·尚书)、张尚英(现存版本目录、经部·春秋)、田君(经部·周易)、霞绍晖(经部·小学)、陈长文(子部、史部·教育)。
《巴蜀全书》各部负责人集中审稿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文献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类历史、思想文化和文明程度最完整最清晰的记录。国家的过往因文献而留影,民族的未来因文献而精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凝结成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满天星斗的地域文明也幻化出绚丽多姿的志乘图谱等区域文献。梳理和研究这些文献,就是回顾历史、亲近圣贤、点燃智慧、再造文明的重要途径。盛世修典,文化复兴,也是思想和科技返本开新的重要途径。《巴蜀全书》项目,正是积极顺应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计划对巴蜀地区(略当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古文献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以打造全新的巴蜀“文献集成”,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巴蜀大地自古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区,巴蜀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蜀文化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历代学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它们是巴蜀文化的载体,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加强对这些文化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是保存文明成果、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实现古为今用、再建当代文明的需要。编纂《巴蜀全书》,就是要打造巴蜀文化的“四库全书”,为保存和传播巴蜀历代的学术文化成果,系统集中地展现巴蜀地区古今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当代“蜀学”振兴与巴蜀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也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学部委员、研究员陈祖武先生:“《巴蜀全书》对巴蜀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调查、精品整理和善本再造。这些成果对加强中华文化自信、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现文化强省甚至文化强国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先生:“《巴蜀全书》不仅是巴蜀地域文化的一部四库全书,更是体现着中华广域文明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大一统文化中国认同意识在巴蜀寻根索源的史料宝库的荟萃,也是体现蜀学自大禹以来4000年文明和巴蜀祖源文化记忆在新时代总荟的文化标杆,是巴蜀学派的话语体系、概念知识和学术体系如此成功的新尝试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具有重要的薪火相传的历史和运用于当今社会生活的新时代价值。”
项目最终成果形式为巴蜀地方文献大型丛书,分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巴蜀文献精品集萃、巴蜀文献珍本善本三个系列,成书610余种,约1.5亿字。已出成果《宋会要辑稿》《廖平全集》等曾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奖等多项。
《巴蜀文献联合目录》系列,根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旨趣,撰写《巴蜀文献通考》《现存巴蜀文献版本及收藏联合目录》《巴蜀文献总目提要》《巴蜀旧志提要》《四川大学所藏巴蜀文献提要》等,对巴蜀文献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和系统考证,探明巴蜀文献的总量、存佚、传承和收藏等情况,以目录的方式揭示巴蜀文献的历史和现状。
《巴蜀文献联合目录》系列成果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本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宗旨,按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三结合”的原则,遵循时间性、代表性、地域性、独特性“四统一”的标准,从浩繁的巴蜀古籍文献中认真遴选五百种左右精品文献,特别是要将那些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巴蜀古籍文献汇集起来,进行校勘、标点或注释、疏证,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治蜀经验,为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已出版部分成果合集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已出代表性成果:《宋会要辑稿》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已出代表性成果:《廖平全集》
《巴蜀文献精品集萃》系列成果合集
《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系列,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印刷技术,对一百种巴蜀文献珍稀版本进行修复、考证和整理,并每种配写提要,以古色古香的方式予以重印,抢救巴蜀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明。
《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系列成果合集
《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系列已出代表性成果:《诗集传》
《巴蜀文献珍本善本》系列已出代表性成果:《蜀石经》
主体工程之外,为最大限度保存文献,加强专题研究,编纂组还新增文献集成、蜀学丛刊、蜀学文库、巴蜀学案等辅助研究系列。
“蜀学文库”系列部分成果
辅助研究系列部分成果合集
2022年12月,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批复,在四川省社科联的具体主持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祖武学部委员)、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刘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周国林教授)、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四川省社科院(谭继和杰出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首席教授)的7位专家学者,对《巴蜀全书》结项成果进行了鉴定评审。
评审组成员认真审阅了课题组通过微信、硬盘、网盘或邮递出版物等方式呈送的各项材料,各自逐项打分,写出评审意见。同时又于2022年12月24日(星期六)上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方式,听取了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大学管理部门以及《巴蜀全书》首席专家舒大刚教授的系统汇报。
评审组综合认为,《巴蜀全书》项目组织得法,成效显著,已经超额完成原定任务,完全达到了既定目标。至于体例规范,校勘精审,质量上乘,更具专业特征。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各种奖励和资助,其社会影响也是正面的和突出的。编纂组在经费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克勤克俭,不计报酬,而将阶段性出版物广泛赠送给省内县级以上图书馆、全国重点大学、海外知名高校和著名学者,既宣传了巴蜀文化,也提高了巴蜀文献的利用价值。无论是从治学态度看,还是从实际效果看,还是与国内相关项目对比来看,《巴蜀全书》工程的执行都堪称典范,其经验值得推广。
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蔡方鹿先生:“《巴蜀全书》有创新、有特色,也有突出建树。‘三大系列’体现了《巴蜀全书》超越前人的创新程度,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把对绵延深厚的巴蜀文献的系统、全面的整理,与巴蜀文献的深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文献整理,也有深入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国林先生:“把地方性项目纳入到国家规划项目之中,受到国家层面地重视,运用国家文化战略来考虑地方文献整理,四川是走在前面的,《巴蜀全书》是走在前面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教授朱汉民先生:“《巴蜀全书》整个体系做得非常有特色,为其他省区未来做地方文献整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值得大家学习。”
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廖名春先生:“《巴蜀全书》成绩显著,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可谓硕果累累。更重要的是,《巴蜀全书》不但在古籍整理上做出了成绩,还带出了一支非常好的队伍。”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先生:“《巴蜀全书》的意义非常重大,其启动较早,通过10多年的努力,很圆满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经评审组专家综合评议,一致同意《巴蜀全书》以优秀等级结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对项目成果与专家组意见进行了严格复核,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通知本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