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智凌
汕尾红海湾:全称为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1993年2月23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将有30年了。红海湾地处汕尾市区东部,即粤东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接的鹧遮浪半岛,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海上交通东往汕头70海里,西至香港82海里。陆上交通东到潮汕区域约150公里,西到深圳200公里,广州280公里。
广东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大楼/褚智凌
应该说红海湾的区位优势还是非常明显,此前,笔者也曾经撰文在多家党政媒体对红海湾进行过相关报道,也对这个经济开发区寄予希望。
被征收土地25年来一望无垠/褚智凌
但是,这些年来红海湾的现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本该发展充满内生力的“湾区”城市、自1993年由粤府搭建批准成立、当时地方异常重视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已走过30年,按说从诞生到现在也应该是生机勃勃、正值意气风发之时,可是红海湾究竟有多少的变化?相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各地崛起的开发区,红海湾显然发展得不够理想,甚至是令人感到遗憾。
古庙被拆所在地“乡愁”何处安放?
红海湾的确是得天独厚、天赋大地融合之作、其无边界海洋资源和田埂园区,淳朴的民风民情,到处是一处鱼乐田埂世界。说及地理位置更胜一筹:倚仗依海傍山、四季风和日丽,交通网络“四纵四横”、距厦深高铁汕尾站和G15沈海高速汕尾出口约15分钟路程,海陆交通便捷,全区有可供开发的土地均是平缓山坡地和沙滩地,区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钨、铁、硅砂、石油、花岗岩等,十分便于大规模成片开发建设。
可这优越的地理优势却没能带动红海湾各产业升级和良好的发展,整个红海湾其肥沃的商业资源未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利用,经济区成立以来除屈指可数的几家民营养殖企业和遮浪海岸旅游景点及红海湾火力电厂和风力发电厂外,并没其它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迹象,迄今整个红海湾片区匮乏滞后,而经济区这几家企业收益也甚微,同比之下远远不于粤西、粤北和潮汕区域及其它发展中经济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存在着思路决定出路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地方发展的瓶颈。
其一,红海湾现行的博弈游戏中、在现有定位和推进力度都不可等量齐观,但迈进的步子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体制层面、原由汕尾战略定位推进,汕尾和红海湾两个玩家中、事实上,这里将会有“三个玩家”。除了汕尾派出机构设立红海湾外、还有一个是粤府,也就是说这里有“三个玩家”。在这“三个玩家”中,其中因为利益所牵扯的博弈会让红海湾的建设大打折扣。因为,在现阶段的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强大的主导能力,三地政府权力的过度介入——却扭曲了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反而降低了配置效率的另一方向。
其二,经济区开发,除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把汕尾派出机构红海湾原两个行政区、区分出一个红海湾行政区,火车头由粤府主导,舵手由红海湾掌控、(合作期限按25年或更长年限)对外招商鼓励海内外迁入企业不是迁在汕尾,而是是地地道道的迁入彰显魅力的红海湾。其迁入的企业是由红海湾全权代筹代管,让民众和企企耳濡目染的红海湾以新征程与智慧携手和衷共逐开辟新未来。
同时开发区的财政体制也是由‘粤府直管’模式,并授权红海湾管理和审批开发区的财政预决算,报粤府财政厅备案;取得的收益全部返还经济区和粤府各50%分益;合作年限到期后在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再由汕尾市决定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围。
其三,当下逼切的问题须留住红海湾常住人口:尤其是农村更是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土地也是他们的命根,应重新整合土地,让荒芜的土地还原于耕或让其自主处置发展、变废为宝,组织鼓励传统种养殖业、传授新技术,大力发展电商、乡村创客、乡村客栈、民宿产品等,让产业兴旺发展!这样更是促进“三农”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也避免“单点”作战,更延伸整个产业链条。这既是让“本地”收益,更是一种让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乡村和海岸生活方式界面,也体会吃、住、玩于不同方式融为一体的乡村海岸生活综合体。最终实现海岸、海洋、农庄旅游、培育出壮大新产业和就业岗位,推动海洋资源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海洋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延伸壮大红海湾各新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富裕,红海湾才能繁荣。
即是大量人口没能留住,也就是说:没有人口、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城市。
依吾人看:这不仅意味着红海湾被粤府“收编”,其行政财政纳入由红海湾统管,这样不但能够更加跨越轻易地越过行政区的边界实现价值,也给国人注入新的投资发展机遇和新政策视角,传播红海湾新的发展声音,让投资者、耳闻目明,来者放心、走者定心,看出有温度的红海湾投资环境、和衷共济,让一个不同的拥有强大行政权力的行政区与粤府精诚合作开发,汲取国内最接近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区城市的经验施政于实处,定可创设出来真正有经济价值的红海湾经济开发区。
只自这样,不仅不会损汕府主导“觥筹点石不成金”的颜值,更警醒了某些官员借开发区空壳名义进行损害了“某种”利益!例如“12.6东洲事件”和强拆“石牌村古庙”这二起事件就明了原因的所在:在为项目赶进度、进行了随意性征地和拆迁,引发群众不满!事件本是一宗微少可调和而未能调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进而“光荣”的分别上了多家新闻媒体在社会发酵传播……其带来的恶性社会影响至今阴霾未散。而古庙被拆后更是“夜深更烂”,其“乡愁”被拆后所在地依然荒芜!这不仅给当地群众脸面洒上一层厚厚的酸雪,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形象抹上一层灰色!
纵观这二起舆情的焦点,不但熏陶了国人和众多旅居海外侨胞的神经,也让他们目睹了地方政府的“处置”方式……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地方政府扭转方向和理念在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具体体现,还需要正确依法行政,落实与做好每一件事、并以严肃党纪,有效抑制歪风邪气,弄懂发展到底是为了谁的问题?
倘若不改变以往工作作风,加上汕府现行财政在粤省排列靠后二位,其财政也不可能来补这个锅!若再度继续脱离政策性及市场规律的状况,盲从进行损公利私,那就兑时下民众谑言:“红海湾:卖田墘、吃遮浪、住汕尾,红海湾、四散删、外商未来、内商先死”这一灵验的预言,那怎能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30年的红海湾,走到今天,我们要反思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要重视问题,分析问题,凝聚共识,寻找出路,奋力突围,让红海湾真正红起来。(编辑:何灶祥)
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99881520701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