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主办的2023年公益评估大会主论坛在北京举行。在本届以“转型时代下的公益评估:定位、价值与方向”为主题的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聚焦公益评估基础建设与行业倡导建言献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公益评估对促进公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倡第三次分配、互联网筹款兴起的背景下,公益评估行业如何重新定位,诠释价值,找准方向,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公益评估大会是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打造的品牌双年会,旨在创办国内公益慈善领域评估话题下的行业盛会,为公益行业提供更加有序的评估知识体系与交流平台。2021年,第一届公益评估大会以“评估的势与道、术与行”为主题在北京召开,获得了来自捐赠者、公益组织、评估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届大会主论坛共设“变革时代下公益评估的定位、价值与方向”“中国公益评估的实践与经验”“评估嵌入公益组织发展”“评估重塑公益行业的价值与规范”四大主题模块,多场分论坛及主题周活动,以提升行业公信力、提高公益有效性为价值导向,促进公益行业的评估能力提升、知识积累与共享、评估应用与发展,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模块一:变革时代下公益评估的定位、价值与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理事长韩俊魁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开幕致辞时指出,当下公益评估需对评估必要性、评估目的、评估什么、用什么理论和标准、用什么证据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他认为,目前国内对评估机构数量、使用的理论方法,甚至评估知识的生产情况尚不清楚,这对发展和监督带来挑战。同时,需要平衡评估与慈善之间的张力,进一步明确公益评估的价值和方向,进行多方合作与对话。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顾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15年开始推动预算绩效评估实践,通过普及预算知识、开展参与式预算社会试验等,推动全国层面预算绩效评估取得积极进展与成效,包括29个省份和39个中央部门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各部门各地方结合实际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和操作办法、预算绩效评估工作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各类绩效结果用于削减低效、无效支出,绩效信息公开的力度明显加大。
卢迈还分享了“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山村幼儿园计划”“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等基金会开展的公益实践及评估体会,认为公益组织在项目执行方案的设计之初,就要将长期的追踪评估方案设计好,避免后续追踪过程中缺少数据支撑,同时需重视评估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以支持对获得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工作。
美国克莱蒙特评估中心和评估者协会执行主任、美国评估协会前主席Stewart I.Donaldson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评估,同时也要学习并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而评估能力建设的关键之一是应当为评估人员提供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技术和方法,并认识到有许多技能不同于日常研究。他同时认为,我们应该将评估视为一个跨学科专业,它的知识基础为行业提供了质量保证标准和一系列的专业发展机会。为此,克莱蒙特评估中心开展了“管道计划”,为广大评估人员提供评估课程和学习机会。
模块二:中国公益评估的实践与经验
在“中国公益评估的实践与经验”主题分享环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陶传进行开题演讲。他认为,在当下的时期,已经有一批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经由“有机成长”的过程,形成了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套方案却仍然不为外界所知晓,似乎它仍然处于暗箱之中,可以用“X”来表示。但现实情况却是,只有掌握“X”,才能负责任地进行评估。所以,当下不管是流行于学者中的“科学化”评估还是流行于政府主导下的规范类评估,都是存在问题的。
陶传进表示,“科学化”评估以随机对照实验(RCT)为方法,由此虽可获得足够精确的数据,但如果离开了对于“X”的把握,其应用空间极其有限,更多的时候它们只是在供学者写文章之用;除此之外,不管是对捐赠人负责,还是对自己的成长,以及对外部的学习者,用处有限但有危害的风险却很高。政府主导的等级评估与项目评估,则又会因为强调动作的形式与套路,而忽略被评估方实质性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忽略了“X”的方式,其后果则如同社会组织被体制内“收编”。因此,当下的评估需要慎重,尤其需要评估方拥有胜任的能力和平等对待被评估方的态度。
广州市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陈志强表示,公益评估目前存在定位偏离、人才缺乏、资源不足三大问题,汉达服务模式是通过支持应用型评估、结果导向型评估,使用SPED评估模型、战略规划与管理、组织能力测评OCAT模型等推动有效社会服务,让项目管理有据可循,让公益成效明晰可见。
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重庆卓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周玲认为,评估对象、评估规范、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组织评估的独立性、专业性、公正性和支持性原则带来挑战。而守正与创新有助于应对挑战。“温柔坚持”原则有助评估机构咬定“独立性”不放松;健全质量控制机制有助于专业能力迭代更新;评估全流程创新有助支持性价值实现,包括但不限于评估标准建立及公开方式、团队构建及支持约束机制、评前指导内容及方式、评估关系建立方式、评估信息收集及研判评价技术、评估结果反馈方式,以及回访组织方式的确立等多种创新。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特任副研究员、厦门市益聚社会服务发展与评估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张洋勇指出,第三方公益评估的价值呈现出多面向差异化特征,多元评估价值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方评估在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两个维度上的平衡能力。他建议,在政府和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政策先行,资格准入;在社工机构层面,要转变认识,正视评估的价值和作用;在第三方评估机构层面,要严格评估专家的准入和甄选,加强能力建设,着眼专业共同体建设;服务对象层面则要健全参与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还要优 化评估维度,促进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
北京市倍能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评估中心创始人、执行主任张菊芳认为,公益评估需要通过强化枢纽机构、建设行动网络、网络成员机构规范、引领行业发展四个方面做好行业行动网络评估,对此,她提出“128行业引领技术模式”,即1个行业生态支持系统,1个枢纽机构和1个技术支持导师团以及行业发展的文化、国际、政策、技术、信息、人才、资源、标准等8大板块。
模块三:评估嵌入公益组织发展
在“评估嵌入公益组织发展”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庄爱玲表示,公益评估旨在“以评促建”,具有可以让资助方了解其资助是否用于承诺目的并且是否有效;了解项目是否给受助者带来了预期变化;了解项目合作伙伴的管理效率、效益、规范和公信力;了解合作伙伴在项目问题的瞄准、干预方式与项目目标、资源、能力之间一致性的程度;了解合作是否会促进合作伙伴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提供做出是否继续资助决策建议的依据等价值。
庄爱玲还表示,无论是组织评估、项目评估,还是战略评估,都是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评估不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帮助组织、项目甚至整个行业能够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创始理事丁广泉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通过对谈的形式,围绕《评估助力机构战略落地及发展》进行分享。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从成立开展项目之初,就将公益评估纳入其中。丁广泉将项目的成效比喻为“毛玻璃”,他认为基金会在探索过程中,“毛玻璃”是看不清楚的,需要有个不断擦拭的过程,这就需要对机构和项目进行评估。
卢玮静表示,评估不是最后要交一份答卷,考多少分。而是要回到事情本身逻辑和机理把项目的价值说清楚,把项目的干预路径理清晰。评估追求的第一点是要寻找做这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和价值加工逻辑。最重要的评估思维是要去探究项目最终实际成效和生产过程,而不是只要动作或者单纯告诉你某个课程有效,要把“毛玻璃”逐渐理清楚,从而知道路径是怎么做的,怎么进行干预。
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零慧在《三A三力评估在组织管理中的深度应用》的专题发言中介绍,友成基金会研发的三 A 三力评估标准,基于社会价值的视角,从 AIM社会目标驱动力、 APPROACH 解决方案创新力、 ACTION 达成目标行动力三个维度以及三 A 三力之间的合一性来全面评估、分析一个组织的社会价值,已经形成团体标准和线上评估平台。该标准能让执行公益项目的团队和组织梳理自己的战略、流程和运作,提高其在项目设计、管理和运作方面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对于资助型基金会和枢纽平台而言,应用三 A 三力评估云平台,可以实现对多个项目的合规、透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批量、轻量化评估。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张晓青指出,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为代表的规范化评估对于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党建工作、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体来看,公益评估目前存在缺乏分类施策的评估工具、缺少普遍认可的评估机构、缺少常态化的评估意愿、缺少科学专业的绩效评估、缺少专业科学的评价指引等问题。他建议,促进公益评估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完善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相关政策,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鼓励、支持全国和地方行业组织制订相关指南类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培育一批具有整体公信力、专业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模块四:评估重塑公益行业的价值与规范
在“评估重塑公益行业的价值与规范”主题分享环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徐选国指出,公益评估的价值与使命在于推动公益生态构建。他建议将公益服务第三方评估再嵌回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将评估作为推动党、政、社、企、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构成;要强化第三方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促进公益生态和治理生态构建的法略和制度保障;同时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第三方评估“连接”“创新”“变革”优势,促进党社关系、政社关系创新,朝向以社会公平、社会团结、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文明为核心特征的社会发展。
公益评估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理事李劲主持的圆桌论坛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负责人罗海岳、腾讯公益行业运营负责人焦建宁、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正琛、北京普华永道中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兰岚等嘉宾围绕“互联网公益”时代的项目评估展开讨论和分享。
李劲在总结时认为,根据各位嘉宾的意见,公益项目评估的努力方向有三个,一是做好案例收集和信息分享;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凸显项目评估对各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三是促进支持性的政策,如果项目评估在规范性评估中占有更大的权重,局面可能会很不一样。
王鹏认为,对于公益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对机构的评估和对公益项目的评估,二者目的和作用不尽相同。对机构的评估多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受委托的权威机构执行,其目的在于对公益组织治理与运营做全面综合的监测评价并向社会公示。对于公益项目的评估是项目全流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在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检验项目运行机制、完善操作流程、推动项目升级、检查成效等,根据评估目的可选择公开。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提升公益项目的评估意识,针对互联网的特点将评估结果更加接地气的反馈给网络用户,以不断增加公众对公益项目的了解理解和认同感。
罗海岳表示,一个好的评估应该把更多的不为人知的好项目,通过某种机制凸显出来。但现在大多数公益项目评估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严谨专业的表达,往往生涩难懂,不利于公众理解和传播;二不够敏捷,评估周期较长,不利于信息反馈和及时修正迭代;三是比较贵,很多公益项目无法承担这个成本。
焦建宁认为,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是平台数据很有力的补充,可以帮助平台完善项目筛选机制,把更符合互联网用户喜好、又有执行成果的项目展示给捐赠人。但也有三个问题需要探索,一是如何让原有的评估体系符合平台的互联网一体化需求;二是项目评估报告如何应用于互联网公益;三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网友能够通过第三方评估感知到项目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正琛表示,对公益评估是很乐观的,因为根本逻辑是:公益项目的购买者(捐赠人)和服务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客观上需要有相对独立的评估。现在随着海量公益项目在互联网平台上线,确实有一些互联网公益平台越来越重视评估,这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大方向很确定,需要持续改善的是评估的方法和实践。公益项目有很多种类型,也有差异,随着公益领域越来越专业化,评估需要相应专业领域的人参与,例如新阳光做医疗公益项目,一些项目的评估是邀请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来做的。此外,公益机构要用好评估,否则就会变成对执行团队的批评,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兰岚认为,捐方也是需要被影响的,评估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评估机构可以把各自的评估报告开展分享和讨论,催生影响。
如何提升评估能力,建立与推广公益行业评估标准,培养公益行业评估专业人才等,是促进公益评估行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研究部主任朱照南指出,公益评估行业发展阶段包括:萌芽阶段、实践探索、系统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四个阶段,公益评估行业系统化发展要以知识体系建设为中心,她呼吁公益机构参与包括知识内容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网络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四个模块在内的评估知识体系建设中来。
模块三和模块四由北京益生信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媛主持,她表示,如果不能对评估对象有足够多的了解和理解,也就是“格”,可能很难做到“致知”,更遑论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更进一步,如果不能对自己作为评估者做到足够多的“格”,也很难讲如何对行业的关键议题有什么真正的建树。
最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叶敬忠为大会主论坛作闭幕演讲,他指出,第三方评估很重要,也很必要,但在当下文化和规则背景下,政府购买第三方评估很难走出目前基层政府普遍面临的考核检查督察的影子和怪圈,很难走出真正服务于项目本身的作用。
叶敬忠还表示,评估不应该作为报销拨款的程序,否则必然出现形式主义。公益组织与其想通过评估来增加公信力,还不如将评估作为项目的过程来提高项目的有效性。他最后提醒说,评估很重要,但不是为了提高公信力。若想提高公信力,重要的是建立社会信任。
本次大会主持人、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主任刘程程最后提到,2023年公益评估大会的召开是由行业内13个共同发起方和6个合作伙伴一起筹备、推动的,过程中凝聚了诸多公益评估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使用者以及公益行业发展推动者的共同努力。未来,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将在此基础上,联合行业力量,持续推动公益评估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与交流共识,让这个还并不太成熟的行业绽放出更大的价值,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理性、专业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