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苏红通讯员黄民政))7月1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街道工业院社区“书香小院”小区大门口,小区的老党员们和河南中联集团金水区督导员们整齐列队,齐声高唱《歌唱祖国》,拉开了党建日“党员引领全动员,垃圾分类当先锋”主题教育活动的序幕。
“书香小院”是一个1997年建成交付的独栋小区,共有居民56户,属于23中、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家属院。
老党员居民孙岐法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前,小区的垃圾投放主要靠楼梯口的垃圾通道,每层的居民把混合垃圾的袋子投到垃圾道入口,“扑通”一声,垃圾袋就能从最高的六楼掉落到一楼,再由垃圾清运人员每天定时拉走。
2015年以后,小区在院子的角落建了一个敞口的垃圾池。从此居民们的噩梦开始了,因为干湿垃圾混放,导致蟑螂、蚊子、老鼠滋生,夏天臭气熏天,实在没办法,居民们就自发在休息时间一起捉老鼠和蟑螂。最后,实在没办法,学校就给配了3个垃圾桶,那时候还是垃圾混放,好处是有桶盖给盖着,蟑螂、老鼠、蚊子滋生的状况没有了。
现在随着国家垃圾分类政策出台,“督导员们每天早晨很早就站在四分垃圾桶前,给居民们宣传垃圾分类方法,还帮助大家分拣分类不彻底的垃圾,无形中带动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感谢党,感谢政府。”孙岐法感慨地说。
沙阿姨的“垃圾本”和“集合哨”。沙阿姨大名叫沙巧枝,是老党员,同时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官职——“书香小院”居民共同推举出来的楼长,因为年龄比较大的缘故,听力不是很好。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小区党建和垃圾分类工作的,便紧紧拉住记者的手不愿松开,话匣子也打了开来。
2015年5月1日前,“书香小院”还有一位门卫,之后因为收入低等原因就离开了。小区自此开始成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即人们习惯上所谓的“三无小区”。
没有了门卫,贴小广告的、小偷等开始频频出入,自行车、摩托车停放得杂乱无章,甚至于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
“面对这种状况,老沙号召大家成立楼道自治组,自治组成员没有工资,还想给大家做点事,咋办呢?”老党员居民薛成德说。
他们就把原来的那间门卫室收拾出来,号召大家捐献可回收物,并保存在里边,用出售可回收物的收入给志愿打扫清洁楼院的居民奖励。
沙阿姨告诉记者,第一年出售可回收物资收入了600元,第二年增加到2000多元,然后就稳定在每年收入2000多元的样子。说着,沙阿姨还掏出一本日记本,记者看到,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出售可回收物资的日期,重量,单价,总收入等事项。
他们约定每年年终的最后一天,用当年的收入购买抽纸、洗洁精、十斤装大米、十斤装面粉等礼品,发给小区的热心居民。
提到小区的保洁问题,老党员耿光朝叔叔告诉记者,刚开始计划每月底组织一次楼院大扫除,但啥时间开始,怎样通知大家呢?“沙老师有办法,她脖子上挂上一把哨子,站到院子中间,到时间就连吹几声哨子”。居民们听到哨声就都走出家门,有打扫楼道的,有打扫院子的,有擦楼梯扶手和外门板的。时间长了,居民们都形成了习惯。每到清洁家园的日子,大家都会不等通知就走出家门,参与清洁行动。“我这哨子现在是用不上了!”沙阿姨摸着脖子上的哨子略带遗憾的说。
如今的“书香小院”绿美洁净,书香四溢 。走近现在的“书香小院”小区,跨过镌刻着雅致的“书香小院”四字匾额的大门,左手边的原门卫室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空纸箱子和其他可回收物,门始终是敞开的。记者恰好遇到一位推着自行车,后座放着捆扎好的纸箱子的阿姨。记者观察到阿姨走到可回收室门前,停好车子,就把纸箱子取下来然后放到了回收室内,就准备推车出去了。
记者见状便把阿姨拦了下来:“阿姨,您是每天都来送废品吗?”“差不多吧,现在年纪大了,积存几天的话,搬着吃力,就趁每回外出顺便带过来,我很多邻居都这样。”
可回收物储存间的对面是一间由车库改造的活动室。记者走进房间,只见墙上挂着金水区政府颁发的“金水区学习型楼院”和中共金水区委颁发的“区级文明楼院”牌匾。房间桌子上整齐地叠放着书籍报纸,几位老人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喝茶聊天,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旁整齐放置着的四个两分垃圾桶,旁边站着正在值班的金水区督导员张建军师傅。张师傅告诉记者:书香小院的居民素质很高,除可回收物自觉放置到储存间外,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也分得很好,说着还主动打开垃圾桶让记者看。“看人家自治得多好,除了我们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牌和横幅,人家还自费做了很多宣传文明素质的宣传牌。”顺着张师傅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整洁的院子里,每隔一段距离的墙上都悬挂着文明宣传牌。在张师傅的引导下,记者走上拖得锃亮的楼梯,走进沙阿姨家,沙阿姨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和展示了自己的垃圾四分桶,并让记者查看自己的分类成果,满满的自信洋溢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