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圌山不算高,只齐观雾山半山腰。”民间流传的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四川绵阳江油市武都镇附近的观雾山。
尽管有这样生动的对比,但是说起江油的观雾山,还是有不少人云里雾里。不过,提起雾山石刻,知道的人倒是不少。雾山石刻所用的石料,就来自观雾山。
雾山灵雨 旧时江油八景之一
观雾山风景区为四川省级森林公园,以常年云雾笼罩而得名。从绵阳出发,大概50公里后,车辆就已行驶在观雾山的盘山公路上了。原以为登山的过程中可以领略观雾山雄姿,结果放眼望去,四周茫茫浓雾,根本看不清楚。熟悉当地情况的司机说,山上的能见度只有50米左右,有的地方能见度只有30米左右。
观雾山位于江油市武都镇之涪江右岸,与平武、北川两县交界,山峦起伏,四面延伸,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与川北名山窦圌山隔江相望。观雾山山高林密,多云雾,且雾起即雨,当地居民多以观山之云雾起落来测天气之阴晴,故名观雾山。
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谢小东在《普贤道场雾起即雨——观雾山》中记载,“雾山灵雨”为旧时江油八景之一。相传,观雾山为普贤大士西来入蜀的驻锡之地,他本想于山上设立道场,“因山高风烈,故募建铁瓦殿”,道成“凌空而去”,直抵峨眉,仅留“云里振衣”四字于石而又不像是工匠镌刻,故民间有“先有观雾,后有峨眉”的说法。
观雾山松柏成片,风吹时似波涛万顷。冬季雪压青松,冰凌悬吊,晶莹剔透,普遍积雪厚度10余厘米,在江油近郊亦可欣赏“北国风光”。川西北著名佛寺极乐堂坐落在山间,海灯法师曾多年在此任方丈、住持,圆寂后灵塔修建于此。山下为武都水库,库区水面达13.75平方公里,尾水长达37.3公里。两岸高山壁立,串联着“涪江六峡”,形成壮观奇险的天然画卷。
《普贤道场雾起即雨——观雾山》中记载,观雾山上有极乐堂、普贤顶(铁瓦殿)两处古寺。极乐堂是川西北较大的佛寺之一,是川西北佛教活动中心,1985年对外开放,1990年申报为国家重点寺庙。
极乐堂位于观雾山山腰处,三面环山,一方依水,环境优美,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了然和尚重建。海灯法师晚年为极乐堂住持时,募集资金重建了观音殿、药师殿等。站在极乐堂前的山崖远眺,对面窦圌山显得有些矮小,不时隐现于薄雾之中。
普贤顶位于极乐堂背后的山巅,海拔2095米,昼夜温差较大,夏日夜晚尚需烤火取暖。普贤顶上目前仅存一座规模不大的石砌无梁殿,据传早于峨眉山普贤寺。
前些年有媒体曾报道,观雾山中有毛家洞。当地百姓传言,300多年前,有土匪掳走县令女儿藏到洞中,甚至有宝藏藏在洞内的传言,尽管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民间谈资,不过,这个隐藏在山间的洞穴到底有多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工程师和一些探险爱好者曾经过4天3夜的探访,发现洞穴内部结构复杂,5个洞厅加在一起有5个足球场大,高逾百米的洞府,就算停驻飞机也不成问题。他们推测,这个神秘洞穴有可能是当时川内已探明的体积最大的洞穴。
雾山石刻 享誉中外传承至今
观雾山海拔1500至2100米,峰丛、岩溶漏斗密集分布,是赏雪、观日好去处,也是休闲和避暑胜地。观雾山山势挺拔峻秀,由于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颇具神秘色彩的三大景观:观雾山灵塔、祥光和雪景。
穿越位于武都的攀长钢四分厂,山腰处有进山的盘山公路,一路上松柏茂密,风吹时似波涛声声。每年的农历二三月份是观雾山起风的时节。当地人介绍,观雾山的风说来就来,干脆果断。一般风起于傍晚而结束于清晨,有着特定的规律。而每逢冬季,山上普遍积雪10余厘米,雪压青松,冰凌垂悬,晶莹剔透,一派北国风光。
说到观雾山,就不得不提到雾山石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雕刻工艺,雾山石刻主要以观雾山特有的石材为原料。雾山石刻所采用的原料石必须色泽纯正,纹理自然,叩之声音清脆悦耳,色黑如墨,质细如玉。一块雾山石必须要经过采石、开型、出坯、绘样、雕刻、镶嵌、题诗、落款、收细、打磨、抛光、装盒等10余道工艺流程才能成型。
雾山石刻多采用精细的雕刻工艺表现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制作出砚台、壁画、屏风等系列产品。其代表作品有大型浮雕《李白故里胜迹图》《饮中八仙图》《李白行吟图》,表现李白诗意和故里山水的“学士砚”“龙须砚”“李白诗意镇纸”等。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其工艺精美、细腻,通过对平、浮、圆、镂、线等手法的有机运用,采用严谨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纯真与厚重之美,在传统雕刻工艺中独树一帜。
上世纪中叶,雾山石刻一度低迷,至七十年代,江油境内仅有邓文一人掌握此项工艺。1979年,江油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特将传承人邓文请入李白纪念馆并招收学员,开展培训,使雾山石刻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今,镶嵌在李白纪念馆的“李白故里胜迹图”是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一幅雾山石刻作品,为雾山石刻的代表作。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江油已将雾山石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斌 刘毅 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