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

到底是谁在毁掉香港?

2019-08-15 15:24:33 来源:  作者:
摘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看见) 20世纪末,香港,混杂着数百万人口的国际都市。1997年9月29日,香港深水湾道,一辆黑色高级轿车正常行驶。刚经过一个入口,一辆商务车就一个急拐,快速驶入
到底是谁在毁掉香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看见)


 

20世纪末,香港,混杂着数百万人口的国际都市。

1997年9月29日,香港深水湾道,一辆黑色高级轿车正常行驶。

刚经过一个入口,一辆商务车就一个急拐,快速驶入公路,悄没声息的跟在了黑色小车后面。

突然,随着急促刺耳的急刹声,商务车屁股一甩,一下就横在了公路中间,将两条车道挡了个严严实实,后车无法通过。

黑色小车根本就没注意到后面发生的情况,继续向前行驶,很快就到了一个桥洞。

可是,车子刚过桥洞,一辆摩托和两辆小车并排就迎头怼了上来,生生将黑车逼停。

这是一条单行道,后路被刚才那辆假装出故障的商务车给截断了,前面又被这3辆车死死堵住,夹在中间的黑色小车无处可逃。

车刚停稳,几名黑布蒙面、手持AK47冲锋枪的人就跳将出来,从黑色小车里将一名男子拉出来,塞到了商务车上,然后急速离去。

没错,这就是绑架,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虽然波澜不惊,可背后的人物却都是重量级的:

被绑的,是香港富豪郭炳湘;绑架者,则是世纪悍匪张子强。

彼时,郭炳湘是香港四大家族之郭氏掌门人,新鸿基董事局主席,其财富排名香港第二。

绑架过程极其顺利,但索要赎金却有些棘手。郭炳湘不仅拒绝打电话给家人,反而还威胁张子强尽快放人,否则后果自负。

如此舍命不舍财,恐怕是张子强绑架史上遇到的第一人。

面对郭炳湘的不合作,张子强先将郭炳湘胖揍了一顿,然后将他剥了个精光,塞到一个小木箱里,一关就是整整6天6夜。

这6天6夜里,富可敌国的大富豪郭炳湘,就连大小便都在小木箱里解决,吃饭就靠着绑匪时不时给点叉烧鸡,勉强保命。

6天之后,无法忍受的郭炳湘,终于给家人打了电话。张子强开口就索要赎金20亿,没想到郭家竟然讨价还价,气得张子强将郭炳湘从小木箱里拉出来,又是一顿胖揍。

几经谈判,郭家送来了6亿赎金,郭炳湘才得以释放。

与此对应的,是在一年前,也是张子强,也是同样的手法,绑架了李嘉诚长子,索取了10个多亿的天价赎金。

两笔绑票,张子强揽金16个亿。

作为彼时香港富豪的顶尖人物,手中握有各种资源,事件解决后,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将是针对张子强的血雨腥风的围剿行动。

但让大家意外的是,不管是李嘉诚还是郭炳湘,事发之后都风平浪静,仿佛啥事没发生一样。

直到17年后,李嘉诚接受南方周末的专访,谜团才得以解开:

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是我错了,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当初,绑架得手后,张子强单枪匹马闯进李家索要赎金。

李嘉诚异常冷静,在张子强拿到钱离开时,给了他一个建议:

如果不想存银行的话,可以买我们公司的股票,保证你们家三代人都花不完。


 

01


 

李嘉诚的底气,来自彼时其在内地地产业的狂飙突进。

早在1958年,李嘉诚就已经进军地产业。但是直到1993年,长达35年的时间里,长江实业就如同集团名称一样,一直以实业为主。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其绝大部分财富都来自内地。

自1950年李嘉诚开始生产塑料花开始,一直到1970年左右,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不过才积累了1.5个多亿的财富。

转折发生在两个关键节点上,一个是1989年,另一个是1997年。

1989年,许多外资企业纷纷从内地撤资,李嘉诚却独具胆魄,逆流而上,大举进军内地市场,于1993年拿下深圳盐田港。

1997年,香港回归的当年,李嘉诚又投入重金,在北京核心地带东长安街1号,打造了占地10万平米的东方广场。

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绝对是政治先机的洞察者。

毫无疑问,李嘉诚富有极强的政治前瞻性。特别是1978年受到高层接见后,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其在商业领域的扩张变得顺风顺水。

1997年,李嘉诚在内地的项目,占到了集团总资产的1/4。

而到2015年,又一个20年的时间里,李嘉诚长和系的总市值已经高达1.2万多亿。

前一个20年,李嘉诚辛辛苦苦做实业,积累了1.5个多亿资产;后一个20年,则创造了上万亿财富,稳居香港第一家族财团。

李嘉诚资产的迅速聚集,正是得益于在内地地产上的巨大成功,才得以收割巨额财富。

这边,李嘉诚在内地地产疯狂揽金,而同一时期,香港那边的其他家族同样也展开了地产狂潮。

李兆基拿下世界专栏会旧址项目,郑裕彤兴建了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每个项目,都是香港地产标杆。

地产的疯狂发展,为香港富豪阶层带来大量财富,也造就了香港的繁荣。

到2011年,香港前40大富豪总财富达到了1510亿美金。而同一年,整个香港的GDP为2485亿美金。

40大家族,霸占了整个香港2/3的财富。

香港表面繁荣,但大量财富被极少数豪族把持,香港社会结构早已严重失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此时的香港,实业已经严重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地产业的一枝独秀。

彼时香港的四大家族,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无一例外,都在地产业上呼风唤雨。

某种程度上,香港四大家族也可称之为四大地产开发商。

而当初,李嘉诚借助塑料干花发家,李兆基从金融开始上手,郑裕彤则以金店起步,郭得胜以代加工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无一不是以实业起步,进而迈入商海。

可如今,实业早已凋零,四大家族的资产中,最重要的支柱唯有地产。

四大家族如此,整个香港亦是如此。地产业在香港一家独大,产业结构已经失去平衡。

反过来,地产业的过于强大,又过度挤压其它行业的正常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至此,香港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已经严重失衡,在这种双重失衡之下,香港的未来,早已被侵蚀得千疮百孔。


 

02


 

四大家族,只是整个香港的缩影。

英国统治香港的前100年里,除了与航运相关的工业,整个香港几乎找不到其它工业。

随着内战爆发,大批内地企业转移到香港,使得当时的香港获得了最先进的工业水平,开启了一波香港工业狂潮。

1950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香港。1947年,香港仅有180万人口;到1980年,暴增到500万。

30年涨了320万,以每10年100万的速度,狂飙猛进。

庞大的人口,加上外来资金,哺育了香港地产的第一波繁荣。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1958年同一年里,香港四大家族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决定进军房地产行业,可见当时香港地产业之火爆。

但是,仅仅几年之后,内地文革风潮就吹到了香港,香港楼市顿时暴跌。

那场楼市风暴中,不少香港中小业主相继破产,惨不忍睹。但郭李等生意伙伴却逆势而上,大量回购别人抛弃的地产和旧楼。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豪赌成功了。

10年浩劫之后,随着香港工商业的复苏,楼市迅速回暖,郭得胜和李兆基赚得盆满钵满。

仅仅14年,四大家族旗下的地产公司就成功上岸,在1972年集体完成了上市。

虽然四大家族在地产上大赚特赚,但实际上:

最早引领香港地产狂潮的,并非四大家族,而是霍英东。

霍英东首创卖楼花,从1955年开始,通过这一手法,仅仅3年时间,就狂赚2000多万,在香港独领风骚。

要知道,彼时的香港,能与霍英东财富比肩的的富豪屈指可数,四大家族更是还未成型。

但是,由于霍英东若隐若现的红色背景,受到港英当局的百般刁难,致使霍氏楼盘销售艰难。无奈之下,不得不退出香港地产业,远走澳门。

霍英东的退出,为其他同行腾出了机会,尤其是双李郑郭,在香港地产狂飙突进,从而诞生了香港四大家族。

正是得益于地产业,才最终奠定了香港四大家族的根基,进而影响了香港半个多世纪的商业史。

但是,大量财富急速向少量人手中集中,使得香港社会陷入严重失衡之中。

香港GDP比重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投资高达5成,港府的财政收入,对地产形成了严重依赖。

最新的2019-20财年预算案中,港府预计卖地收入1430亿,占政府预算总收入的23%。

随着地产业横扫香港,其它产业势必凋零。

这一轮的互联网大潮中,香港毫无建树。千禧年之后,整个香港,没有诞生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实际上,香港首任特首董先生曾在数字经济方面做过努力,但无奈地产势力过于强大,终究没能成功,使得香港错失一次大好时机。

而相对应的是,内地经济却在蓬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一地的GDP,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内地最为富裕的4个省加在一起,都远远不及。

昔日的香港,何等辉煌。30年前,GDP占全国的1/5;30年后,已沦落为仅有广东一省的1/5。

时移世易,变化来的就是这么快。


 

03


 

与香港鲜明对照的,是新加坡。

这是两个太过相似的城市,都是港口城市,都以制造业和贸易起家,面积相差不大,还曾经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

如此相似的两个城市,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80年代之后,两者却渐行渐远。

今天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是贸易、制造业、航运业与旅游业;而香港则是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

制造业在香港早已不见踪影。更为严重的是,香港对地产业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同为海港城市,新加坡面积比香港小,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人口密度也更大。但由于新加坡建了很多廉租房,并没有房产危机。

反观香港,一家几代挤在鸽笼一样的小屋里,已是常态。

1997年,香港楼市崩盘之后,港府提出“85计划”,即每年建85000套公屋,低价提供给香港中低收入人群,争取5年解决70%市民的住房问题。

但由于担心此举会导致楼价继续暴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香港有房的中产阶级站了出来,公开反对,迫使港府取消了安居房计划。

正是因为香港的地产行业异常发达,富豪云集,才导致香港迟迟无法建立类似新加坡的住房制度。

纵观全球,在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来自地产行业的富豪非常少。但在香港,资产过10亿美金的富豪,几乎9成以上都涉足地产业。

对财富的渴求,让大家都明白:

在产出领域,没有什么行业比做地产更赚钱。

但是,地产起来了,实业却逐步被人遗忘。不仅四大家族将重心放到了地产上,放眼全香港,也都是唯地产为上。

1997年回归时,香港的制造业占比8.3%;而今天,已经骤降到4%还不到。在本就不多的基础上,再次跌掉了一半多。

香港制造业的衰亡,当然有向珠三角转移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香港畸形社会结构导致的恶果。

而紧张的房产供应,更激化了香港社会的内部矛盾。

2003年就是一个实证。

那一年,霍英东带着一个82人的“商界知名人士访京团”来到北京。

让人侧目的是,在这82人中,40人是富豪,其余42人是富豪家眷,其中很多是富豪的公子。

比如李嘉诚就带着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李兆基带着长子李家杰,曾宪梓带着小儿子曾智明。

荣及己身还不够,还要把自己的声望与社会地位传给家族继承人,不仅要实现财富的世袭,更要实现社会地位的世袭。

而这种变相的世袭,阻隔了大众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上升渠道,造成香港社会的不平衡。

这种社会领域的失衡,又导致香港经济结构出现不平衡。

所以一定程度上说,房地产毁了香港。


 

04


 

如今,越来越富有的内地,对昔日香港的崇拜正快速下降。

贫富不均、思想落后、体制僵化,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正目睹一个呈两极化走向的香港。

不仅如此,经济上,香港也早已被内地远远甩在后面。

如今的北京上海,早在2017年就已经在GDP上实现了对香港的反超;昔日的小渔村深圳,也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全面压倒香港。

短短十余年,内地对香港就完成了从仰视到俯视的180度大转变。

往日的香港潮流早已不再,以前的香港优势早已消失,留下的,是一个四面焦灼的彷徨香港。

面对香港的现状,连首富李嘉诚都很为难:

贫富悬殊是世界大趋势,全球化之后,普罗大众面对的环境越来越艰难。

去年,在一则宣传短片《让下一代看见》中,刘德华动情呼吁:

我见过充满朝气的香港,我也见过停滞不前的香港,你想下一代,见到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这就是香港,往日的大江大河时代已经结束。

曾经引领潮流的那个香港,又会走向何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