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媒体时评

彼岸灯火 ——长篇小说《孽缘》序

2020-05-13 17:09:51 来源:  作者: 张石山
摘要: 彼岸灯火 ——长篇小说《孽缘》序 张石山犹如广袤隆起的青藏高原托举着雄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庞大的生生不息的业余写作群体,簇拥推举着当代文坛。雁北人马举(笔名闻

 彼岸灯火 ——长篇小说《孽缘》序 

张石山
犹如广袤隆起的青藏高原托举着雄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庞大的生生不息的业余写作群体,簇拥推举着当代文坛。
雁北人马举(笔名闻达),正是业余创作队伍中的一位新锐作家。 
马举先生,其本业如今是国家级媒体一名记者,曾在许多新闻媒体行业做过记者、当过编辑。其人爱好多样,兴趣广泛,在摄影与文学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既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会员,同时还是我们山西省作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基于儿时的文学梦想,全然出自爱好,马举先生多年以来,敬业爱岗、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在全国许多报刊杂志发表了不少文学类作品。持之以恒,笔耕不辍,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这就既锤锻了自己的文笔,又逐渐窥得了文学创作的门径。
前几年,他初尝试写作长篇小说,写出了二十余万言的一部《蜕变》。文友师长鼓励后学,颇多奖掖,称许这是一次跨界写作的华丽转身。 
发硎新试,小有斩获,马举先生自信倍增,再接再厉,新近又创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孽缘》。
马举先生身为记者多年,工作性质使然,他目击到了许多社会现实与民间疾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了尽可能的反映与报道。但对于一个怀有文学梦的人,心田里早早孕育了一颗文学的种子。用所谓文学的眼界观照,简洁的报道文体,往往会令人觉得意犹未尽。生活给人的深刻的启示、人物命运给人的心灵震颤,使人生出属于文学创作才有的表达冲动。
新闻采访获得的诸多素材,包括日常诸般底层见闻,无疑是令马举先生产生文学创作冲动的原始材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我们山西包括其它省份,曾经发生过多起拐卖妇女的恶性案件。作者正是以此作为创作素材,经由文学的提炼加工,方才写作完成了文学的小说化的《孽缘》。
已经报道过的恶性事件或曰社会问题,时过境迁,马举先生为什么依然对之不能释怀,还要将之写成小说?
关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关于“问题小说”,曾经有这样的说法:作家呼喊与提出问题,以引发社会疗救的注意。这样的说法本身,是可以商榷的。
呼喊问题,提出问题,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不是更为直接有效吗?何必要劳神费力艺术加工,写成小说呢?而且,即便是提出了问题,问题重大、提法尖锐,痛心疾首、声嘶力竭,果然引发了社会关注,而最终并不曾根治什么社会问题,若干社会痼疾依然故我,甚或变本加厉。
于是,希望通过小说创作来疗救社会的想法,便显得十足天真、足够幼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业余写作者与专职作家们,都有一个重新认知小说等文学创作社会功能的初级功课要学习。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马举先生孜孜矻矻,锐意追求、潜心写作,他的这一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对于令人痛心疾首的拐卖妇女问题,在时过境迁之后,马举先生依然不能释怀,必欲写成小说而后快。这个,已经不能单单用文学爱好来解释。质言之,这里体现出的是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是良知与悲悯,是善念与仁爱。
文学创作,只有“穿越自身”方能“抵达彼岸”。仿佛慈悲的菩萨,自度方能度人。
写作的过程,净化了作家的心灵,提升了自我的人格高度。而阅读的过程,我们希望能够引领读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这个,或许才是文学创作可能具备的功能。
就《孽缘》而言,作者努力地进行了艺术的表达,并且希望能够将他的思考与感动,通过生动的故事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感动读者,引发读者产生相应的有益思考。
善与美,是作者与读者一道泛舟爱河抵达彼岸的双桨。
彼岸,有永恒的烛照人类心灵的灯火。
这点心得,愿与马举先生共勉。 
是为序。 
庚子初夏 公元2020年5月13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