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马举长篇小说《蜕变》首发式
5月18号下午,在图书馆四楼参加了马举长篇小说《蜕变》首发式座谈会。与会者有张卫平 山西文联副主席,山西文学院院长;齐凤翔 朔州日报社前社长;高恒如 文联前主席;王平 文联前主席;任永亮,山西日报社朔州分社社长;著名作家孙莱芙受朔州市文联主席李志斌全权委托,代表市文联出席并致辞;市图书馆副馆长雷惊春致贺词,并对马举先生为市图捐出一百部书的善举表示感谢;著名作家郝丽云、郭万新、赵永健等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马举先生表示祝贺,祝贺他的新书出版,祝贺朔州文学界又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新星。一大群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
对于马举先生,我对他作品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他本人。是去年还是前年,我们加了微信。偶尔也说几句,但是很少。从他的作品中,我知道他是一个搞新闻的,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的语言比较犀利,针对时弊不留情面,这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去年开始他在群里面发表《蜕变》的一些章节,由于眼睛的原因我看得断断续续的,好在他的东西可以独立成章。他的文章针对时下一些说假不假说真不真的记者,是如何渐渐被物欲横流的社会蜕变,沦为丧失良知,丧失道德的“烂人”。
能参加这样一个首发式,我受宠若惊,受益匪浅,也感慨良多。这么说吧,我自己也是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仅仅是爱好而已。随着年龄渐渐增大,觉得剩下的时间远没有过去的多,总想着做些什么。于是就开始拿起笔,写一些笨拙的文字,但是始终不得要领,彷徨着、迷惘着。
在会上,张卫平院长在首发式上的讲话,犹如茫茫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大有醍醐灌顶之感。他说:“马举写了这么一部大部头的小说,我用一天的时间看完。它反映了当下中国复杂社会的现实。马举自己是记者,他以记者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既有报道的权利,又在编制之外的一群记者,这个阶层是文学长廊里没有的,通过对他们的描述,折射出不为人知的复杂性,展示了他们人生尴尬的处境。他的语言非常调皮,很有特色……”
张院长也说到了《蜕变》中的不足,和大家交流。
首先,结构的问题。
他的作品受我们古代的章回体小说的影响,结构是网状的,又像编辫子,这边一下那边一下,互相交织。这部小说的叙事是平行并列的,没有交叉点,没有构成一个网状,缺乏交织,没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第二,小说的本质是人物。
小说是人写的,写好也是给人看的。它是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生存状况的记载。小说一定要有故事,但是,故事是为人物服务的,人物不能淹没于故事。这些人物内心的冲突啦,纠结啦,这些东西比较少。
第三,雷同。
这部小说的人物、时间、地点不一样,但是故事的内容大致相同。张院长举了《红楼梦》的例子,他说《红楼梦》里那么多人物,但是谁就是谁,他们的语言、穿着、内在的东西,都是不同的。
最后张院长对大家提出殷殷期望,真善美是一切艺术最高的准则。真是一切艺术的基础,美是最高的准则,善是我们的目标。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目标可寻的、有可操作性的努力方向。
作家郭万新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他说,张卫平院长能来参加一个,并不是很出名的一部小说的首发式,这是给了作者好大的面子,给了朔州人好大的面子,这也是对朔州文化的一种极大支持。他说,小说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小说走到现在,才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这么多年写小说的不多,马举开了一个好头。
作家 赵永健说,他与马举是很好的朋友,马举在前年的一次心肌梗塞中,差点就走了。那一次生病让他觉得人生无常,甚至都来不及告别。马举感到了生命的脆弱,看着在病创作的马举,他的心里很纠结:不让他写吧,怕他有遗憾;催促他写下去吧,又有点于心不忍。马举坚持在病床上完成了这部小说,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作家郝丽云说,一个城市最像城市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为什么要写书,为什么要出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纸质媒体会不会消亡。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微信和传统的书籍对抗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书。那些碎片化的阅读能支撑起三十年的文化大厦吗?在这个初夏的温暖中,我们为一本书相聚在这里,这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白发苍苍的宋建国老师,他一直以来的孝心,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他舍弃了周末看望老妈妈的时间,来参加马举的新书发布会。可见他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及对整个朔州文学界的殷殷期望。
马举本人也讲了话,很简短,看得出来他很激动,他仍不失他的风趣:“原来还准备了几百个字,一上台全忘了,用朔州话说:‘整嚥了……’”
著名诗人、马邑诗词主编师红儒老师、“本土贺敬之”李成斌老师、七十多岁德高望重的秋枫姥姥、文旅局副局长沈力、原城区文联主席徐志廉、国学邸继文老师等都发了言,祝贺马举新书发行。齐凤翔社长、王平主席、高恒如主席、任永亮社长精彩的发言,作家孙莱芙代替李志斌主席的发言由于接电话没有听到,甚为憾事。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都期望马举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书是昨天作者马举签名相赠,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自觉荣幸之至,还没有来得及看。
书的封面是方方正正的两个白色字:蜕变,其余皆为黑色。我不懂美术,美学方面我不敢妄加评论。我在想封面的设计是不是有另外的意思:人一旦丧失做人的良知与底线,那极少的白色,就会被无边的黑暗无情吞没,完全蜕变、堕落。
书的名字是《蜕变》,对于马举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蜕变。他跨过生死关口,引起他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活着究竟该做些什么?该留下什么?
现在他有一本书可以证明,他无悔于他曾经的岁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那么,我们呢?
——完——
马艳琴
特别感谢拍客鑫、书友申海苗提供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