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29日,四川省红十字会“夏之光—让爱回家”绵阳工作站活动,在中国科技城举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四川省管理中心主任刘利,绵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陶筠应邀出席活动并讲话。活动由绵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秘书长易志红主持。
本次活动,旨在为展现中国科技城1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红十字“献血液、献造血干细胞、献人体器官组织”三献志愿者风采,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进而推动绵阳全市红十字“三献”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刘利代表四川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管理中心向长期关心、支持红十字“三献”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绵阳红十字会的工作给与充分的肯定。
她指出,近年来,四川省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初心,全力服务社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肯定和赞誉。我们积极开展紧急救援,大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实施人道救助,努力推动“三献”工作,主动参与精准脱贫,广泛传播红十字精神,为最易受损人群送去温暖和关爱。截至目前,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11万余人份,成功捐献268例,前不久,中华骨髓库第10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花落成都;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报名人数100244名,居全国第2,已实现器官捐献992例,捐献大器官2800余个,挽救了28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省红十字会倾情打造“春之生、夏之光、秋之乐、冬之恋”品牌宣传,不断提升民众“三献”的理念。随着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积极参与其中。
绵阳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一直都走在全省前面,特别是近年来,绵阳红会的“三献”工作发展势头良好,截止目前,全市共采集造于血样11000余份,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15例,实现器官捐献108例,遗体捐献71例,眼角膜捐献149例,捐献量居全省各市(州)前列。绵阳红会的志愿服务工作独具特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红十字志愿者,如董晓华、孙正武、邱维荣、王晓燕、邓东等等,他们不仅自己积极投身“三献”志愿服务,还带动了家人、同事等身边人为红十字志愿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
陶筠受蒋丽英副市长委托,对刘利主任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志愿者和捐献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她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在省红十字会的指导下,绵阳市高度重视“三献”工作。通过建立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点、加大“三献”知识宣传、规范捐献流程及加强对捐献者的人道关怀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市民的“三献”知晓率。这离不开省红十字会的关心指导,离不开全市红十字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广大志愿者和捐献者的无私奉献!是你们用热血传递希望的种子,用大爱演绎着奉献,用善良诠释着无私,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时代新风尚。在你们带领下,将会感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这个有爱的大家庭,让红十字志愿者和捐献的大爱精神不断传递和延续,红十字“三献”工作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回首过去,砥砺奋进中有华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仍需负重前行!希望市县两级红十字会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的志愿精神,细措施、强载体,用好用活政策,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活动,主动融入、献爱出力,以实际行动将平凡的人生书写出不平凡的篇章!
活动中,刘利和陶筠分别为1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献花。
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捐献者张波,现场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捐献体会。绵阳中心医院的王晓燕,市三献骨干志愿者进行了以《爱在生命中流淌》为主题的演讲。
张波他表示:自己是绵阳第4例,北川第2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目前担任北川小坝镇大华村第一书记。2013年8月5日,是他儿子2岁生日。这天,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神秘的对他说“走,我们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给儿子长大以后做榜样”。于是他俩一起来到县红会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同时成为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当时因为县红会没有血样采集人员,他和妻子领了血样采集试管回医院自己完成采集后送到县红会完成了入库。
2018年3月,他接到市红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的血样与广东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急诊急救一线,参加过无数次拯救生命的医务人员,自己清楚的知道,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多么的低,而且这一次挽救生命的意义完全不同以往,这一次是将用自己的生命之种让他人重生;为此,他同意了。其实,在他的内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让他说愿意。作为一名重庆人,因为5·12汶川地震与北川结缘,亲身参加了地震北川救援,震后又与妻子一起扎根北川,投身灾后重建,见证了全国人民对北川的大爱。2018年5月31日,在他妻儿的陪伴下,在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省市县红会领导一起前来看望他,同时来自广州的志愿者将受捐者写来的一封感谢信交给他,当看到受捐者写道“我被病魔苦苦折磨了20余年,当得知配型成功,自己就要得救那一刻,一家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谢谢你”!那一刻,他忍不住眼角泛起了泪花。
王晓燕表示:自己从从萌发献血这个念头到2001年7月13号(北京成功申奥)那一天开始,都感觉特别幸福和快乐,这种源自心底的幸福驱使她一次又一次的走上献血车,每次献血后,幸福感都在累加。不知道自己的血液流到了谁的身体里,但知道自己的血液让枯萎的生命有了活力,觉得特别有意义。爱的生长,需要土壤,爱,更需要传递,我从众多的爱心人士身上汲取了传递的力量。爱,生生不息,生命,循环不止。爱和生命,在我们志愿者的土壤上,放射出千千万万个心灵的光芒,循环出每一个生命的神圣。接着,又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因为她想做更多的事情。
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董晓华表示:自己是中华骨髓库第4949例,四川省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少数民族捐献者,绵阳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直到2015年6月9号才在华西完成采集为其捐献。让她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是,如今,自己能成为24万北川人民感恩回报社会的代表之一。
512汶川地震,除了医生护士,还有警察教师,甚至清洁工、搬运工,各行各业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我们灾区,自愿投入灾害现场,无私奉献着,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从一无所有到新生活,从无到有,生活越来越好,从吃喝拉撒所有的衣食住行,应该是民众所扶持所给与的。当时,觉得配型成功,非常高兴,觉得上天给她了一个回报的机会。觉得这个也是一种换,就是用爱去换一个生命,就是一个经历过地震,就觉得生命这个东西很珍贵,很沉重。如果自己通过这次捐献能够托得起,觉得自己也活的值得了,就这么简单。
来自三台县公安局的贾俊表示:自己从2008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2016年10月,时任三台县潼川派出所所长的贾俊,在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中,看见中华骨髓库在做造血干细胞宣传,立马抽了两管血做了登记入库。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在入库之后,贾俊进入了漫长的配型等待期。
“你在2016年报名当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现在有一名重庆的14岁白血病患者和你初步配型成功,你还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2018年10月17日,正在值班的贾俊接到了三台县红十字会电话,贾俊没多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让对方安排救人。2018年11月2日,经过抽血化验,贾俊的造血干细胞同患者分辨配型达到90%以上,非常适合捐献。从那天起,自己谢绝一切饭局,一日三餐基本都吃得清淡,戒掉了酒,忌了烟,每天清淡饮食,加强锻炼。只要不下雨就出去跑步,每天至少几公里,而且还还办了健身卡。短短一个月时间,体重从180斤下降到160斤。2018年12月4日,贾俊接到县红十字会的通知:体检合格。2019年2月采集并成功配对。
易志红在总结讲话中将华夏传统文化与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深度融合,畅谈感悟,希望与所有的志愿者们一道找寻人生最本真的价值和幸福。
她指出,红十字运动起源于志愿服务,红十字事业发展离不开志愿服务,社会文明进步更需要千千万万参与人道事业的志愿者们持续接力和涓滴努力!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传递善意和正能量的重要渠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你们的爱心会为更多的人带来更多温暖和幸福,你们的付出将会为社会增添更多的色彩,你们所做的事业也将会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来自全市的15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齐聚活动现场,作为捐献干细胞的亲身体验者,捐献者们用实际行动向来自各省市区的志愿者诠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安全、科学、无损健康的人道公益理念,并向社会发出倡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其中。
活动中,还举行了红十字“三献”知识问答和互动游戏,红十字志愿者朗诵的《飘扬的红十字》,激情澎湃的舞蹈《红十字急救操》和志愿者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让整个联谊活动的氛围达到了高潮,让每一位在场的志愿者都深深的体会到,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是奉献大爱、传承善心的桥梁。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烦恼,也不乏艰辛,但同时,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参加活动的还有省造干中心代表、绵阳市15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绵阳市“三献”志愿者、县(市、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以及市红十字医院、高校红十字会代表等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