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由电子科大教育部脑神经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医学会科普分会主办,四川绵阳小手掌自闭症研究院承办的孤独症康复与科研应用科普讲座在绵阳市举行。绵阳市残联党组会成员、副理事长马善英,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徐鹏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重点实验室PI许文明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谢江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段旭君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发礼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华西二院孤独症脑神经网络研究课题组成员冯睿老师应邀出席大会,并分别对孤独症的发现与康复和科研应用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
马善英代表市残联对各位专家、教授和老师们莅临绵阳市面授课题组最新科研应用科普知识和指导绵阳市残疾人康复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向长期为促进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她表示,科普专题讲座在绵阳市举办和科技惠民项目落户绵阳,是高校、医疗机构和省残联对绵阳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肯定和鞭策,是绵阳市残疾人康复机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更是孤独症人群及其家庭的福音。活动的举办,旨在推进健康科普教育,并把医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实践中,进而构建校医康三大协同合作机制,加大布局地方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健康领域科技投入,为康复阶段的孤独症患儿提供全新的康复干预手段和康复管理体系。在国家深化医疗改革的背景下,非公立康复机构是医改的开拓者之一,通过多方加强密切合作和发展,创新和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实现校医康和城市之间的信息、资源、成果等融合共享,“焕星计划”的实施以达到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地方康复建设的目标。她指出,通过这次科普讲座,分享和交流各位专家多年的学术前沿成果,必将积极推动在孤独症领域的应用的前进步伐,为全省各地提供借鉴,从而为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地方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许文明在发言中介绍了课题组最新科研成果和团队工作,他表示,在目前的国内外的孤独症研究中,肠道菌群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病学说,是已经被证实可以把孤独症儿童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化表达的。他们团队关于基因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他们做的很多的临床干预以及科研项目中,EEG和磁共振在家长中的接受度是表较高的。
谢江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孤独症,目前的孤独症发病率大概的百分之一,由于患病率较高危害较大,所以干预价值比较大。病因不明,目前的研究结果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尤其是孕期。孤独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可以用“五不”原则进行早期筛查,“五不”原则指的是“不(少)看、不指、不应、不说(语言学障碍)不恰当(不恰当的依恋)。如果能从影像学方向包括基因芯片在出生前就有提示预警,对于准备生育的家长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孤独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例如应用行为分析法、人际关系发展干预、音乐治疗、海豚疗法等等。
段旭君在发言中对大脑进行了科普,详细的讲解了孩子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原因及结果。她表示,孤独症孩子的大脑磁共振图像其实跟普通孩子的大脑磁共振图像没有什么差异,需要用信息处理或者模式识别的方法来挖掘图像中蕴藏的大量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提取特征,从而构建一种孤独症基于脑影像学的诊断模型。
李发礼对EEG在孤独症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讲解,不光是孤独症早期的辅助诊断系统的建立,EEG被应用于非常多的相关领域,例如在脑瘫以及P300中的应用都非常成功,为孤独症中EEG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冯瑞在发言中介绍了与绵阳小手掌研究院开展科研合作“焕星计划”,他表示,“焕星计划”的要点是以患儿定量的体征数据为核心建立患儿私有的可视化数据库,运用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康复体系。目的是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孤独症筛查与康复体系,普惠社会与家庭。
据了解,本次活动围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聚焦重大疾病防控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面向孤独症人群的健康和需求,开展孤独症康复与科研应用科普专题讲座,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分享经验,全面推进学术发展与繁荣,并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引领地方推进孤独症脑神经网络研究课题发展大计最新研究进程、最新康复技术成果转换落户绵阳。
参加会议的还有绵阳市残联康复、绵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涪城区残联、游仙区残联、涪城特校和绵阳小手掌自闭症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及部分家长代表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