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0日上午,“走进联合国”青年访问团来到了本次访问的最后一站——联合国难民署,并由难民署的四位专家为同学们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联合国难民署和当下最为热议的难民问题。
联合国难民署对青年团的到访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观赏了一段关于难民和联合国难民署是什么的视频后,联合国难民高专特别助理Ms. Vicky TENNANT为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难民及国内流离失所者的定义、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发展和当下所遭遇的新的挑战。我们得知,难民,即因战争、冲突、政治迫害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原住地的人们,其定义出于1951年的难民国际公约和1967年代的联合国难民署议定书。而联合国难民署目前遭遇的最大危机,是难民人数的激增,其主要来源是南苏丹、叙利亚等国家。现在,联合国难民署共有15000名员工,他们会在世界上任何存在难民的地方工作,并且往往会定期更换工作地点,Ms. TENNANT本人也曾在阿富汗、巴勒斯坦等多地工作过,这也使她更好的了解到了难民的生活和困境。她告诉我们,联合国难民署最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保护难民权利和寻求解决措施。对于难民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停止冲突,但这往往很难做到,因此,联合国难民署主要提供的帮助包括自愿遣返、融入和再安置等等。最后,她强调,当下恐怖主义事件频发,但难民绝对不是恐怖主义分子的代言词,而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
难民署国际保护司安置官员Ms. Jennifer GHIKAS为我们带来了第一个专题讨论——难民的再安置问题。她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再安置的定义、什么样的难民可以得到安置以及难民申请重新安置的流程。什么样的难民可以得到安置,取决于难民的脆弱性,比如在外流离失所时易受伤害的妇女和儿童,以及身体不便、急需帮助的难民。透过数据,我们了解到,在过去的数年里,寻求安置的难民数量持续增长,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国乐于接受难民的数量与日俱减,供不应求。Ms. GHIKAS向我们列举了难民能够获得更安置的几个条件,如妇女、儿童、有医疗需要的人、团聚的家庭等需要被特别保护的对象。一旦被确认为安置对象,难民将会经过注册、安置条件评估、安置需求评估、采访、意见递交等多个步骤。这一整套系统,包括对难民的定义,清晰完整,对于援助的对象以及需求有一个准确说明。这在被安置者的筛选问题上非常适用,它兼顾到了弱势群体和最能为世界未来作出贡献的人群。同时她也谈到,目前这一举措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让难民顺利融入当地社会——事实上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它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语言问题,比如一份合适的工作。可以说,这是难民署一直在努力的一个方向。
难民署高级法律协调员Ms. Sibylle KAPFERER简要地介绍了难民安置中的几种特殊情况。当一名犯罪分子成为难民时,由于其前科与保证难民接受国安全的条件不符,这样的难民将会成为特殊对象,比普通人更难得到保护。这回应了社会上一直在讨论的“难民威胁论”。实际上难民与接受国本国的居民是互补的关系,他们不应该站在彼此的对立面——那样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每一个难民个体的身后都有不一样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故事,具体问题自然也需要具体分析。为了全球的和平,更应该全球性地思考。
最后,联合国难民署对外关系司司长Ms. Rossella PAGLIUCHI-LOR做了总结发言,她表示这是联合国难民署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青年访问团,他们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他们的介绍,能够有助于中国青年了解联合国难民事业,并通过青年访问团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支持和参与联合国难民事业,并陪同青年访问团参观了难民署的办公大楼。在大堂的一角陈列着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件,象征着联合国难民署所做过的巨大努力和奉献。
通过此番与联合国难民署的交流,同学们感触颇深,不仅对联合国难民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了难民所处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