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英国的制造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第一印象可能是: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在后续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逐渐被美德乃至新兴国家超越。
这一印象颇为符合高中历史课本的叙事方式。但实际上,作为老牌工业化强国,英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这些技术能力或许不能以飞机、车辆等日常可视的平台来呈现,但在这些复杂机械的关键子系统和零部件上,往往可见英国公司的身影。如我国广泛使用的“秦岭”涡扇发动机,就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斯贝”MK202 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
而在当下的英国,当外界过于聚焦英国脱离欧盟谈判进程中同布鲁塞尔方面的“讨价还价”时,英国首相特雷莎已经着手继续推进英国制造业振兴计划,比如今年初提出的“英国现代工业战略”绿皮书计划,以此来为独立拥抱世界经济注入新能量。
在中国,将近走过20个年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也越发吸睛,11月11日下午,历时5天的第十九届工博会在上海落幕,参展规模和专业观众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市场对高端制造日益凸显的浓厚兴趣也吸引到商业嗅觉灵敏的英国。
本届工博会期间,以罗罗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拥有制造业顶尖技术的英国知名企业来华参展。作为本届工博会的主宾国,英国在倾力展现其老牌强国底蕴的同时,也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对华合作姿态。
“目前,英中两国在涉及安全考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合作,而且未来还会有更多。”英国国际贸易部贸易与出口推广国务大臣罗娜·菲尔海德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英国在这方面持完全开放的心态。”
以“Innovation is GREAT”(创意至上)为主题的英国馆。东方IC 图
助力“中国制造2025”
在工博会现场,以“Innovation is GREAT”(创意至上)为主题的英国馆无疑是展会的焦点之一。罗罗公司以实物模型,展现了其发动机制造和船舶设计的雄厚积累以及与中国的相关合作;而捷豹和路虎更是直接将车体与发动机置于最引人瞩目的位置,“尽情”地展现着自信与实力。
当然,英国馆的亮点并不仅仅局限在动力装备领域。以参会的史密斯集团为例,这是一家以生产精密仪器、零部件和传感器闻名世界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在医疗保健、能源石化、反恐安检和电信装备等多个领域。现场该集团有员工对记者表示,其相关产品在国内的石油钻井平台中得到大量应用,而用于检测毒品、爆炸物等违禁品的便携式探测仪也已在国内打开市场。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吴侨文(John Edwards)对记者表示,英国是当今世界第十大制造业强国,英国公司在许多尖端制造业领域有着丰厚的技术积淀,而且善于将已验证的技术和创新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
排名第十,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数字。的确,“中国制造”近年来已成为象征中国快速发展的最闪耀的名片之一,为世界所承认。按照德勤《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国与美国是争夺第一名最具竞争力的两个国家。而工信部部长苗圩今年2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大国”并不等于“制造强国”。
同样是这位苗部长,2015年11月8日,他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的发展格局,其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盟多国和日本位于第二梯队。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苗圩表示,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印发于2015年,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在世界制造业强国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特征的工业4.0迈进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以改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据其内容,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25年实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因此,向制造强国学习,并展开相关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苗圩在政协常委会上解读时曾以装备制造业举例,称其“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忻华对澎湃新闻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许多制造业的企业的运作和生产方式都需要从劳动密集型的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而需要更新其固定资产,引进技术水平更高,更加精密而高效,并且回报率更高的新设施、新系统、新技术。但在国内,不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市场和销售渠道的角度来说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都非常有限。而英国,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积累、研发能力也比较强。
“先进制造业是中英合作新的高增长领域。”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事务部大臣萨伊德·贾维德在工博会期间对中文媒体表示,“例如此次参会的罗罗公司和GKN,它们在相关领域所拥有的技术都是世界最前沿的,而这些又恰好是中国目前所需要的。”
11月7日下午,中英双方举行了“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英国主宾国专场论坛。英国国际贸易部贸易与出口推广国务大臣罗娜·菲尔海德在论坛上表示,“英中两国在工业增长领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我们看到‘中国制造2025’对双方的制造商合作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对于外国高新技术企业来华合作,中国同样展现了极为开放的姿态。11月1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强调“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国政府将在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享受‘中国制造2025’政策等方面,依法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
英国核潜艇用上“中国制造”
自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以来,中英关系就进入了为双方所津津乐道的“黄金时代”。仅在近半年,中国投资在进军英国先进制造业领域即成果斐然。
9月23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芯片巨头Imagination正式被中国私募基金凯桥以5.5亿英镑收购。Imagination曾为苹果公司供应图像处理器(GPU),在图像处理器领域与高通、ARM三分天下。
6月17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上市公司陕西炼石有色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炼石有色)近日在伦敦宣布,以3.26亿英镑完成对英国航空零部件制造商加德纳航空控股有限公司(加德纳)的并购。加德纳公司是欧洲领先的航空航天零部件生产及系统集成大型跨国企业,业务包括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装配、维修等,是“空中客车”等企业的一级供应商。
“脱欧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可以让英国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寻求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现在有不同的统计数据表明,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有八到九成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英国国务大臣菲尔海德7日对中文媒体表示。
忻华告诉澎湃新闻,“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经济结构中金融业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其实英国从前首相卡梅伦时期就逐步实施复兴制造业的计划。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制造业在英国经济结构中已经不占据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语世界的决策层和学界开始反省过渡依赖以金融业、IT、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给发展经济带来的弊端。上述这些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很难吸纳劳动力;而且对一个国家来说,也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脆弱,带来实体经济的贸易逆差。在特雷莎接任首相后,因为脱欧,可能将带来英国国内劳动力市场大的改变;也因为脱欧,英国又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当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重新被提出。
忻华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有大量的资本流向“一带一路”沿线,从中国的西部延伸到欧洲,中国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都在寻找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中国国内市场有一定消费能力,对于汽车、工业品、建材、大型精密机械等工业品的需求逐渐向高端转移。英国人看到这两点,把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并吸纳中国的一些资本。
但是,就在中英两国经贸技术合作持续深化的同时,英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对于中国投资是否安全、乃至“‘黄金时代’褪色”的担忧之情。对此,新华社去年12月援引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中英合作专家组核心成员熊榆教授的话说,不少西方媒体习惯性地抹黑中国,致使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今年初对驻英中国媒体表示,虽然英国公投脱欧、政府更迭在过去一年给中英关系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英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并有所发展。
9月25日,习近平应约同英国首相特雷莎·梅通电话。据新华社消息,习近平在通话中指出,两国首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期间会晤时,已一致同意深化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打造两国关系“黄金时代”。特雷莎·梅也表示,英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坚持两国关系“黄金时代”的大方向。
实际上,在本届工博会期间,“黄金时代”也是英国代表在与中文媒体接触时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正如熊榆教授此前所说,英国精英阶层早已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价值,但是将这种认知广泛传递给普通民众还需要时间。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吴侨文(John Edwards)也持类似看法。他对澎湃新闻表示,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总是倾向于博人眼球的故事,但这不应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难题。“如果不同中国合作,就无法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我们不惧怕在航空航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上与中国展开合作。”
“其实,随着中国资本迅速进入英国,一些英国军队使用的关键设备都是一些由中国控股企业拥有的公司生产的,其中甚至包括英国核潜艇部队使用的电动机。” 吴侨文对澎湃新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