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与清明节、下元节、寒衣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据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打开,直到七月三十鬼门方才关上,所以整个农历七月又被称为“鬼月”。
《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将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编。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农历七月十五,地府里的地官便会判定人间善恶......道士夜中诵经,恶鬼囚徒方可解脱。阴阳交替,方为中元,此日便称“中元节”。
佛家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起源自佛教故事“目莲救母”。
据说佛陀弟子目莲见亡母在地狱中沦为“恶鬼”,情况极其悲惨,便捧白饭于母亲,母亲却口吐烈火,使得焦饭无法下咽。于是目莲求问佛陀,佛陀答:你在此日盆设贡品,供奉佛僧,承仰三宝威德福力,才能救母于苦难之中。于是目莲盆设百果,供养僧众,终于救母,盂兰盆便是盛放百果的器具。寺庙会在七月十五这一日,举行普渡会,又叫“盂兰盆会”,对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进行诵经超度。
中元节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上世纪20至40年代,其规模一度比清明节、七夕节还要盛大。如今多盛于南方,北方则更重寒衣节。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元节相关的习俗比大陆更多、更繁杂。国外,如日本地区,中元节自隋唐时传入,如今也十分兴盛。
中元节有相当多传统习俗。佛寺中以盂兰盆供奉瓜果,街头有庆中元活动,张灯结彩、歌舞喧天,道路上亦有僧人诵佛经,超度亡灵。
唐代卢拱有诗记载此盛况,《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蒙。
到了夜间,河边有大量莲灯、纸船顺水漂流。
人们会将过世亲人的名讳写在莲灯上,以此举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些地区会放五彩纸船或巨型纸船,船上点亮蜡烛。若纸船在河中回旋则代表船只被孤魂拖住,若纸船沉入河中则代表亡灵已被超度,若纸船飘得格外远,则代表亡魂已飞升天上,位列仙班。
清代庞垲有诗词《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写的便是此事: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吴地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只要是在农历七月底之前某天即可。民间过中元节时会准备好酒好菜和以黄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纸钱、经文等祭祀亲人。
我长于江南,自小家中便有过“七月半”的传统。家中女眷在过节前叠好黄纸元宝,用麻袋、纸箱装满。到了过节当日,父亲上街购买大量蔬菜、鱼肉,如同过年。母亲从清早便开始准备食材,到了傍晚时分,八仙桌上便是菜品琳琅。条凳四方摆齐,碗筷亦齐整,家中任意成员执壶倒酒,不可触碰桌椅、碗筷,仔细在每只碗中均匀倒上酒水。
事毕,闭户留隙。在门前用铁桶烧元宝、纸钱,前置香炉一只、跪垫一个,家中成员轮流点香、撒纸钱于桶中。纸钱焚烧热烈,大家口中呼唤亲人前来吃酒菜、拿纸钱,然后合掌,站立作揖三个,跪坐作揖三个,再站立作揖三个,行礼时要闭眼默念对亲人的思念与心中祈愿。等全部元宝纸钱焚烧完毕才可离开焚烧堆,之后启窗开户,算是恭送亲人,全部做完便可用饭。祭祖的酒水、饭菜吃进肚中,代表逝去亲人的祝福已落在身上。
虽是祭祀却也热闹。正如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中所写: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除却民间习俗,中元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禁忌。
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随意谈论鬼神;夜间出行不可超过十点,不可随意呼唤他人姓名、拍他人肩膀,若有人呼唤自己姓名,切莫答应;不要在榕树这类阴气旺盛的树下乘凉,不要随意走入荒郊野外,更不可靠近河边、水库;地上的红包、钱、金银财物都不可捡起;家中不要的枕头要收起来,不要靠在家中四壁角落中;夜晚睡觉时要将鞋子放好,等等......
早几日之前,便见有人在路口烧纸钱,想来也是过中元节吧。人们也并非是笃信鬼神之事,不过是通过这些习俗来怀念逝去亲友,求一个心里安慰罢了!
作者:奇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