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民生 > 头条

脱贫奔康 共浴温暖阳光 ——绵阳“十三五”以来残疾人事业发展回眸

2021-04-28 21:37:41 来源:  作者:
摘要: 时光的脚步再次来到交替之际,打开属于绵阳残疾人的“十三五”小康进程,这些幸福时刻描绘出最美画卷——清晨,窗外刚有一丝光亮,北川贯岭乡岩林村村民张其

 

 conew_感恩关怀三十载、 扬帆奋进新时代残疾人励志汇报演出.jpg

时光的脚步再次来到交替之际,打开属于绵阳残疾人的“十三五”小康进程,这些幸福时刻描绘出最美画卷——

清晨,窗外刚有一丝光亮,北川贯岭乡岩林村村民张其均床头的闹钟响了。按停闹钟,披上外套,四川省首届脱贫达人“独臂勇士”张其均开始了一天的第一项工作——喂猪,看到自己养的生态黑猪,内心充满欢喜;上午9时,肢残人龚悦一早就来到北川残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坐在电脑前,熟练地处理影视特效、软件开发等工作。她通过短短3个月的技能培训,就直接上岗,成为了一名“白领”;午后,先天性遗传视力障碍者郭梦漪在家中打开电脑,尽管眼睛看不见,但她打字的速度却极快,一个个汉字排列在一起,组成最美妙的文字,这是她最幸福的事。5年时间,郭梦漪共创作出6部小说,总字数达600万字;夜晚,三江河堤的璀璨夜景点亮,千丝万缕金黄的光束,映在洁白静卧微波荡漾的三江上。残疾人郑刚按亮家中的电梯按钮,从直达家中的私人电梯出来后,熟练地操纵轮椅出门,欣赏如诗如画的夜景……

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带来格外温暖。“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市残联系统按照“抓落实、作表率”有关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conew_2019年绵阳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jpg

格外关心 助力残疾人回归社会

2020年5月,绵阳市公交导盲系统正式上线。在涪城区临园路东段临园口公交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因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障碍的市民刘斌,下载“听听巴士”APP后,使用该软件的语音提示功能,顺利坐上了51路公交车。“以前出门乘车很不方便,总是需要人陪同,现在有了这个软件,我也可以单独出行,更好地融入社会了。”刘斌说。

“量身定制”的私人电梯到城区170公里的盲道,从无障碍坡道、购票窗口、检票口、卫生间到打造无障碍小区……在城区多处商场、人行天桥、道路都能看到,条条盲道和路口贴心的志愿者,是盲人的第二双“眼睛”;新设的坡道、扶手、专用座椅,让残疾人出行更方便,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正是这些变化,为绵阳残疾人事业实现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甚至“飞得更高”。

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便是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康复救助体系。“十三五”以来,绵阳市残联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加强残疾儿童政策性保障,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确保其康复应救尽救。

“叮、叮、叮”今年三岁半的淇淇,在出生时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耳聋,在市残联的协调下,淇淇一岁便植入了人工耳蜗,随后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听觉、发音、语言等康复训练。“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声音去刺激她,比如说鼓声、门声、音响声音,让她能够听懂环境声或是慢慢听懂人声,分辨家人和老师的声音。”淇淇妈妈陈丽说。

“我们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学前教育课、亲子课、个别化教学,其中亲子课主要针对三岁以下一岁以上的小孩,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蒲倩介绍,康复中心会根据不同对象开设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相同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后便可同正常孩子一样进行普通学习。

从儿童到成人,康复救助不落下一人。绵阳扩大残疾人家庭优先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率达到100%,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率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8%,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8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

而在绵阳城区的另一端,安州区前进村8组的梁明洪将这五年来的点滴变化都记在心头,充满感激。“多亏了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日子慢慢有了盼头。”

走进老梁家客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各式各样的康复器具。角落里,双胞胎姐弟坐在椅子上,等着爸爸带自己做康复训练。“久病成医,我现在每天都要帮他们做一次训练,”老梁表示,屋子里的康复器具都是党委政府送的。

这当中“互联网+残疾人事务治理”工作居功至伟。绵阳坚持精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每年动态掌握近20万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需求。打开“量服”系统手机APP,这个全员、全域、全程的数据库内,有上百家专业机构进入“机构量服”,为1.64万人提供服务2.73万项次。

conew_金秋助学 (1).jpg

格外关爱 助力残疾人奔向小康

“如果你把残疾人当刺,会刺得你遍体鳞伤,你把他们当花,他们会芬芳人间。”

这是三台县塔山镇残联专干霍海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事残联工作13年的她上策下情了如指掌,成为全镇1918名持证残疾人的暖心人。

在宝塔村,霍海燕初次见到残疾人吴廷美时,他住在三间黑黢黢的土坯房里,交谈后才知道,他患有强制性脊柱炎,周身关节僵硬,脖子无法转动,一家人仅靠低保勉强度日。得知这一情况后,霍海燕开始隔三差五在电话里和他谈心,激发吴廷美创业意愿,并为他争取到4000元创业帮扶资金。在她的帮助下,吴廷美在手机上做起了微商,搞起了养殖,每月平均有800多元收入。如今,受益于国家政策补贴,吴廷美家里的土坯房已经改造成120平方米的砖混新房。

在绵阳,像霍海燕这样的残疾人专干还有很多。他们用脚步“丈量”残疾人脱贫致富之路。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绵阳各级残疾人专干专委走访残疾人家庭94万余人次,采集各类需求信息792.68万项次,确保扶贫工作基础性数据精准无误。按照“五个一批”要求,依托“量服”大数据平台,科学编制226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从兜底保障、康复服务、发展生产等方面制定“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方案,提升脱贫质量。

2020年3月,平武药农陈习华登上央视,他的励志故事感动全国观众。走进平武县水晶镇的大山深处,一处面积达100亩的中药材基地里,大黄、杜仲、黄柏、厚朴等长势良好。这个基地的经营者就是自称“我的世界里,没有白天黑夜。”的盲人陈习华。

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残联的帮扶下,陈习华在山上种草药,早出晚归是常有的事,经常靠鸟鸣判断白天黑夜,用锄头开辟出陡峭的山路,手上满满老茧和条条伤口是最深刻的印记。“这些年,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陈习华说,“人要懂得感恩,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要铭记于心,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残疾人也走上致富路。”

“脱贫摘帽”不搞“花架子”,在我市更多像陈习华一样的残疾人奔向了小康。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政策促进就业,先后出台《绵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绵阳市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绵阳市2018-2020年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直补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针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特惠政策。

“笔头稍微旋转着向笔管里装”“右食指托刀尖的位置还要靠前一点……”在涪城区炳林笔庄,43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松正在对前来参加免费学习毛笔制作技艺的3位残疾人进行指导。

2019年,炳林笔庄被绵阳市残联确定为“残疾人双创实训基地”后,罗松用一支毛笔传承非遗,带动残疾人就业。目前,已有70多位残疾人和村民经过培训合格后,与炳林笔庄签订了居家灵活就业协议。

数据是力证。截至目前,绵阳已建立起市级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基地21个、补助154万元,安置、带动残疾人就业2000余名。“基地建设坚持以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扶助残疾人脱贫解困为原则,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就业与脱贫相结合,以基地为载体,帮助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东西部扶贫协作,让贫困残疾人梦想“开花”。自市残联与浙江省衢州市残联签订“东西部扶贫合作协议”以来,绵阳残疾人扶贫工作得到纵深发展——

北川争取协作扶贫资金130万元,开展贫困残疾人羌绣、草(竹)编等实用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36人受益,为29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及康复设施建设、辅具适配。

平武争取东西部扶贫资金260万元用于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假肢安装、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就业培训150人次,产业带动142人。

conew_6绵阳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双创展能节.jpg

格外关注 助力残疾人端牢“饭碗”

“十三五”是37.19万残疾人共同见证绵阳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大湾村残疾人王兴碧便是其中之一。

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王兴碧穿着羌族服饰,琢磨如何才能编出一个竹丝扣瓷花瓶。“虽然我腿脚不便,但我有一双灵活的手,同样可以创造美好生活。”

2019年,在市残联、北川残联的帮助下,王兴碧捧回了绵阳首块“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牌匾,这也让她的编织事业迎来了新的突破,在绵阳的书店、公共文化服务站点都能看到她的草编作品。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这是市残联响应党中央号召下定的决心。近年来,全市上下根据“残疾人需要什么、残疾人能做什么、为残疾人做什么”的思路,在稳定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把公益性岗位、社区便民服务、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作为残疾人就业的新领域,进行试点开发,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

“全国残疾人之家”绵阳市何氏推拿中心内,盲人谢宗海便是这个温暖家庭中的一员。9岁那年,一场意外事故让谢宗海眼睛受伤,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庭无经济收入,直到在推拿中心学习按摩技术后,谢宗海渐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当第一次拿到工资时,谢宗海在母亲面前哭了,泪水中既有委屈,又有激动。据统计,多年来,何氏推拿中心陆续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了上千名专业按摩从业人员,就业率达100%。

按摩,是视力残障人士的就业首选。为此,市残联出台了《绵阳市盲人保健按摩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加强对盲人按摩店的管理,并开展盲人保健按摩院星级评选。

让更多贫困残疾人端牢“饭碗”,奔向小康。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残疾人就业培训以及扶贫基地补贴和残疾人就业创业直补。仅2020年,绵阳新建市级扶贫基地6个,投入资金55.2万元。

职业技能对残疾人而言,就如同灯塔,闪耀着生命的光亮。在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上,参赛选手忙着秀技艺、晒成果,展示自己顽强的意志,绽放生命之美。

在人群中,涪城区选手刘伟格外引人注目。他个头矮,背着个大大的照相机,在人群中穿梭,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封面人物,他镜头下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生命力。刘伟说:“在我身边,有和我一样的残疾朋友,我们的生命同样是可以张扬的,梦想也能够执着追求。”

无独有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四川长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云中心开展的“云尚行”系统线上培训,让绵阳的90余名残疾人坐在家中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匡女士在电脑上登录系统抢了144单,直接在家中就开始工作了。

量身定制“菜单”,帮残疾人找“出路”。绵阳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残疾人“双创”空间,启动“助残追梦”计划,并融入全市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和众多社会爱心助残组织,聘请全球工业设计最高奖——德国“红点奖”获得者韩玉平等多名残疾人创业导师,常态化开展政策指导、项目推介、技能培训、营运诊断、协会联动等活动,为全市残疾人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让残疾人自己造“饭碗”。

市残联还拓展技术性领域就业形态,引进深圳残友集团落户北川,建设全国首个“残疾人大数据集中就业示范基地”,吸纳残疾人实现在家就近就业增收。

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打开“幸福大门”。近年来,绵阳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已由单一式迈向个性化,从传统式进入多元化,编织了一张“活力足、平台多、渠道广”的残疾人就业创业网。建立了16个残疾人双创实训基地,探索开展“来一个培训一个,培训合格一个推荐就业一个”的“流水式”培训模式。

conew_6绵阳市首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双创展能节.jpg

格外温暖 助力残疾人走出家门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最初。作为第六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赛场,绵阳迎来了近6000名参赛队员和工作人员。为方便他们出行,绵阳启动人行天桥“畅通”改造项目,对首批三座人行天桥加装8部升降电梯,同时对相关宾馆、车站、机场等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

在这些“看得到”的准备工作之外,最令参赛人员感动的,是这座城市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包容:完备的康复体系、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热情。赛后,绵阳共收到锦旗68面、感谢信586封。

主办方中国残联、中国特奥委员会更是高度称赞绵阳“以一流的组织,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开赛仪式创意、一流的接待服务保障,为国内特奥会开辟了新篇章,树立了新标杆,开创了新辉煌”。

如果把承办第六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作绵阳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的腾飞起点,那之后好戏连台的大型活动则更好地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让生命之花处处绽放。

在绵阳市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全盲女孩熊翎好坐上琴凳,表情专注,十根手指在琴键上灵巧地翻飞。对熊翎好来说,没有钢琴就没有生命,钢琴是她“看”世界唯一的方式。

从受到“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到惊艳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熊翎好的坚持让大家折服。

6岁学钢琴,10岁拿大奖,12岁考过业余10级……漫漫学琴路,88个黑白琴键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生命。熊翎好说:“音乐是我的全部,琴声响起,我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看到世界的模样。”

文化开启心智、艺术照亮心灵、体育强健体魄,这是我市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虽然断了翅膀,但我也要展翅飞翔”“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在绵阳残疾人创业者诗歌会活动现场,朗诵者声情并茂,精彩的朗诵与台下聆听者产生共鸣,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生命礼赞》《心田上的百合花》《折翅也要飞翔》……一首首感人而富有正能量的散文诗歌,表达了残疾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其中大部分诗歌是他们原创的,不少观众聆听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不只如此,2019年,22名绵阳籍运动员代表四川省出战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共收获7金6银3铜的好成绩,北川小伙黄关军勇夺男子全程马拉松听力障碍组冠军,游仙姑娘张志敏摘得单板滑雪坡面回转LL1级银牌,实现四川在全国残运会冬季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从绵阳市第三届残运会暨第二届特奥会到四川省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四届特奥会,再到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第十五届世界夏季特奥会等,绵阳籍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争金夺银,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残疾人身体素质和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能力为目标,推出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往自信、快乐的大门,也为公众认识、理解和尊重残疾人打开了一扇窗。

“阅读对很多人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对我们盲人来说,阅读却只能通过触摸来实现。得知市图书馆有个盲人阅览室后,我就经常过来读盲文书籍,丰富业余生活。”

盲人阅览室,更多人亲切地称它为“爱心阅览室”。市残联联合多方建成省内市州面积最大、设备设施最完备的盲人阅览室,提供盲文图书1300多册、有声读物8000种、视频资源5万分钟,配备多种专用设备。

不仅如此,市残联还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活动。“这次活动让更多视力残疾朋友对宇宙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是平等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大大增强了我对生活的信心。”晶体置换后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的张阿姨说。

回首“十三五”,绵阳残联系统围绕康复服务、居家灵活就业、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具等民生实事大手笔谋划,让全市残疾人向着幸福迈进。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全市37.19万残疾人将砥砺奋进,共同点亮属于绵阳的这片灿烂星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