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文化

「四川藝術基金」藏舞蹈學||学术回顾|| 木仕华:象雄文明与热巴舞蹈:热巴鼓与扁铃的形态学研究

2022-12-22 12:22:02 来源:  作者:
摘要: 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2022年12月19日上午9:00-12:00,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

conew_图片1.jpg

 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conew_图片2.jpg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

conew_图片3.jpg

2022年12月19日上午9:00-12:00,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象雄文明与热巴舞蹈:热巴鼓与扁铃的形态学研究》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社科院木仕华教授主讲,绵阳师范学院藏舞蹈学研究院扎西江措教授主持。本项目全体学员及各位专家、学者参与。

木仕华老师,以《象雄文明与热巴舞蹈:热巴鼓与扁铃的形态学研究》为题,分别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各民族“鼓”的形态;象雄文明以及热巴舞道具形态三部分。

中国大地上很多民族都有鼓,如:萨满的鼓,其鼓为单面。这种形态的鼓,整个阿尔泰语系范围,包括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都是使用的这种单面鼓。此外,还有朝鲜族的腰鼓、汉族的安塞腰鼓、水族的铜鼓、傣族的橡胶鼓等。这些鼓有的为手鼓;有的为腰鼓;或者是挂在某固定的物质上。这些鼓早期都是与宗教息息相关,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了节日或者节气的一种乐器和工具。

木老师认为,舞蹈里的一些要素与民族学、文化学以及人类文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区域有很多舞蹈形态,并且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热巴舞的扁铃和鼓的形态。

关于鼓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有一则传说是:人类早先是有文字的,但写了文字的纸被羊给吃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文献,于是就对羊的肚子进行敲击,希望能够将吃掉的文献吐出来。而关于热巴鼓的由来,就需要了解到象雄文明。木老师从2000年开始关注象雄文明,据木老师说:“象雄文明是比佛教文明更早的,本土的文明形态”。现在象雄文明已经融入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覆盖了整个西藏地区。热巴鼓,又称那额。鼓框用木料制成扁圆状,双面蒙羊皮,大小规格不等,在鼓面的中心区域,一般绘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纹饰。鼓框的一端连接着一个木制的鼓柄。有的热巴鼓还会在鼓框上饰以彩色绒球。鼓棰采用细藤条制成弓形,并在手握部位有龙头雕饰。热巴鼓不仅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弓形鼓棰击奏。由于鼓棰落点部位的不同,音响也变化万千,奏者边打边舞。热巴鼓作为一种舞蹈道具,除了有产生声音的功能,其出现还蕴含着内在的含义。就如之前所述在“羊的肚子里,需要通过敲击把文字吐出来”,实则暗示着将文明进行重新唤醒。热巴鼓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已成为藏族“热巴舞”等民间歌舞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关于扁铃,又称热巴铃,藏语称热巴司。其形态为:铃高约3厘米,铃壁较小镲略厚,圆盘中心隆起部位称铃顶,钻有小孔,铃顶内用皮绳系以山羊角或硬木块为铃舌,铃顶外系以牛皮带一截为铃柄,柄端接以红绸带为饰。扁铃规格不一。演奏时,演奏者右手握铃的皮柄,铃口朝上摇奏,铃舌碰击铃口边缘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具——牦牛尾。这三者构成了热巴舞最重要的道具,也是早期象雄文明与苯教信仰当中至关重要的三大要素,既是法器又是乐器。

木老师还认为,要研究藏族舞蹈,需从历史中去寻根,得把握住它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岩壁画里也有很多的舞蹈形态,从出土的文物里去寻找文化,或许会加深我们对藏族舞蹈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也有利于在编创藏族舞蹈时会带来新的灵感和认知。

此次学习,让我们了解到,要了解的一个事物的由来,必须要了解古代文明,它是一个漫长的变迁的过程,在变迁过程中才得以逐渐形成。木老师说:“我们必须要尊重文化、文明,这些要素才民族文化的核心。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