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文化

如梦个园 时光流转

2019-03-01 15:16:10 来源: 中国社会新闻网 作者: 李毅超
摘要:一晌欢聚笑语休,
花无常开水长流。
怅然长亭送别后,
更忆烟雨唱扬州。

如梦个园 时光流转

作者:李毅超

  

一晌欢聚笑语休,

花无常开水长流。

怅然长亭送别后,

更忆烟雨唱扬州。

在一行十人游览过如碧似玉的瘦西湖后,将扬州之美与苏州之美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比较,扬州似乎美得太过明媚了些。瘦西湖的湖光天色、厅堂水榭、垂杨拂柳,乍看起来是一幅描绘盛世乐舞的名画。那些身着绿衣、体态婀娜的歌姬舞妾,在六月的熏风里摇曳在五亭桥上。此时阳光正好,微风拂面。恍惚间觉得自己已化身为南宋词人姜白石,吟唱着“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词句。遥想隋炀帝当年开运河下扬州遍寻美女的故事,便觉得扬州脂粉气未免太浓些。

不过,对一座城市的了解,往往是在舒展心胸,缓步徐行的旅行中,一点一点感知得来的。

未踏进扬州个园前,脑海中早已对她的仪态风姿做了疏浅的勾勒,拙政园已经是江南园林之魁,万千园林同姿色,个园怕也不过是更娇媚一点的拙政园罢了。

园林造景讲求欲扬先抑,初入个园,只见面前一座假石矮山,左手一条竹林小径,虽有几分清幽雅致,但未免平淡了些许。竹林枝叶扶疏,影影绰绰,绿荫蔽日,或有慈孝竹环绕老竹,抱团丛生,或有罗汉竹孤标傲世,分离而立。据说丛生竹的寓意是“父母在,不远游”,也象征着主人对于孝道的尊崇,而从主人对于竹的热爱似乎也可以看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正所谓“月映竹成千个字”,个园得名灵感便来源于竹,同时又照应了园主人黄至筠的“筠”字。心里不禁默默惊叹,园林的取名都如此有意趣,园主必也是一有趣之人?

穿过这竹西佳处,便是个园的居住建筑了,丛书楼、清美堂、汉学堂,处处体现着传统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与治家理念。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直接体现了园主人的治家思想,这位饱学诗书的红顶儒商,将勤俭耕读视为传家之道,并把读书修身、子女教育的理念融入园林建筑每一个细节里。       

徜徉在装帧布置遍含隐喻、启迪人心的起居厅堂间,抬头仰视着一幅幅哲思深远、语重心长的楹联,心中隐隐生问:当年泼墨挥毫、造园题书的古人与如今汉学堂下思古骋怀的游人不过相隔百年,同样生长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为什么感觉古代文人群体性的人文坚持与信仰与我竟是那样的遥远?百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声势浩大、除旧维新的革命,似乎像一把坚定决绝的利刃,无论是精华也好,糟粕也罢,几乎切断了传统文化浑厚深远的传承,文脉绵延千年至今似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断层。当代社会的各行各业思想学说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精神层面的共识,似乎因为我们对千年来得以安身立命的传统价值观的陌生与遥远而黯然隐匿。然而,回望那与我们近在咫尺却相隔千里的民族骨血,经过千百年来古圣先贤思想的浸润充盈、丰富拓展,儒家文化成为了两千年来屹立不倒并至今仍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的抽象符号,自成一体,博大精深,使这片土地养育出的人们拥有了自己独特而又美好的精神空间。

所以园林就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园的外在寄托,中国的文人可以在自己构造的一方山水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穷达进退、出世入世皆可收放自如。

缓缓移步至个园最大放异彩的地方---四季假山,不禁为园主人的匠心独运而深深折服,主人运用了分峰叠石的造园手法,构造出了一个四季分明、诗情画意的美学空间和岁月轮回、时光流转的哲学境界。

tu1.jpg

一年之计在于春,个园的游园起点便是主人最爱的竹林,造园者以石笋树立于竹林的景象勾勒出了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无限生机,“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想象烟花三月扬州城,处处琼花处处春,姹紫嫣红开遍,满城娇艳芬芳,此时胸中不禁氤氲起园林抽象流动的艺术表达形式---昆曲。看官试想,阳春三月,弱柳扶风,草木萌动,个园空气里弥漫着琼花的暖香之气,隔墙花影动,茜纱裙摇曳,梨园女子游园至此,见此情此景,心有所感,便高吟低哦起昆曲水墨之调,幽雅婉转,舒徐委婉的曲声犹如暗香浮动,为春光明媚的个园平添出几分雅韵来。顿觉只有在园林这个中国文人一派春光的精神世界中,才能滋养出昆曲这高贵典雅的百戏之祖了。

移步换景,春去夏来。夏山采用以瘦、露、皱、透为特点的太湖石堆砌而成,奇石似云翻雾卷,有一鹤亭矗立于假山之上,近岸旁一块蛙形石对湖而卧,仿若夏季傍晚,阵雨将至,阴云变换,闷热难耐间听取蛙声一片,霎时间大雨倾盆而下,荷塘雨声沙沙,主人或与两三好友憩于鹤亭煮酒观雨,或独卧睡榻听雨落个园。聆赏着“灯下葱葱翠竹色,天外绵绵细雨声。”空灵悠远的意境,竟不知玲珑夜色已至。待骤雨初歇,空气微凉,推窗而望,透过湖心月亮石的三孔圆洞见一泓明月倒映水中,自觉畅快明朗,人生乐事不过如此尔。

一岁入秋,亦如人生不惑,想必造园者已将四季如人生,人生如四季的哲思融入到这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造景奇思中了。由夏景至秋景,要经过抱山楼下的一字长廊,细长的廊子接通夏秋,更像是一条漫长悠远的时光隧道,漫步于长廊,不觉间季节已然变换,岁月悄然流逝。秋景可谓四季之魁,个园之最。假山采用刚健有力的黄山石堆砌而成,假山上种植着红黄色的枫树,乍一看,确有遒劲醇厚的深秋之感。最为奇巧的是假山内别有洞天,由山脚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可进入石室,室内石床、石桌、石台一应俱全,酷暑难耐时,这阴凉舒爽的石室便是主人家消解暑气,怡然自得的乐园。石桌上方开一露天小洞,便于自然采光,石台前方亦置小洞,便于主人在纳凉小酌时,透过石洞观望园内的风景,这样的造景手法不禁让人感叹古人高超的美学素养。

tu2.jpg

冬季假山采用雪白圆润的宣石,南墙下常年不见阳光的冬景给人以扑面而来的阵阵寒意,假山后的墙上有24个圆形小洞,据说当风穿过小洞时便可发出呼呼的声音,造园者借此营造冬季寒风凛冽的音响效果,看来园主人确实善于借用自然原有的风物来描画心中的写意水墨,果然是绝佳的创意。山穷水尽之时,似乎四季假山已然游历完毕,四季的轮回在一片纯白肃杀中结束,然而峰回路转,猛然看到假山的尽头有一小洞,一片盎然生机透过小洞钻入眼帘,那不正是春景的一角吗?时光俨然,兜兜转转,最终依然回到了原点,冬去春来,人生年复一年,中国传统的轮回思想在这四季假山的交替中得到完美的阐释。

假山为形,时光为质,虚虚实实间,似乎阅尽园主人的人生四季,穷其半生但求一处流芳百世的精神家园,挥金如土不过追求大美于至臻细微之处。秋山书房烛摇曳,万籁俱寂夜阑珊。时光就此凝滞……

游园已毕,众人皆似由一场大梦而归,个园风韵的确让人惊叹不已,回味无穷。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人用双脚丈量过的山水正是古人纵情放歌的天地,后人从亘古不变的名山大川,几经破立的厅堂庙宇中亦可观望今人的悲欢离合,社会兴衰。所以今人不辞辛劳游历山川的心情与古人是一样的,这样的过程便成为了一场与过去和未来的时空对话,扩展了我们现代人狭小拥挤的精神空间。

可庆的是,在这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赞美的淮左名都,渺小的我们有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浩大仪式,无论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还是平凡普通的无名之辈,对于有八九好友红尘作伴,共享人生乐事的珍重之情应该是没有差异的吧。

 

李毅超 ,女,山西大同,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