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李丕谋之二
父亲在领导岗位上几十年,始终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1958年他调到下面高乡任书记处书记,那时,时兴下乡“蹲点”,提倡劳动。他“蹲点”的村子叫赵家窑,为了更好联系群众,他把家从井坪搬到了这里。在村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出工在前,收工在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群众说李书记当官不像官。
在下乡蹲点期间,他了解到这个村多年来一直没有水井,吃水是群众最大的困难,家家户户都到外村拉水。这里极度缺水,由于沒水,人们十分珍惜用水,衣服很少洗,只有过年过节才洗一次。男人们一般很少洗脸,女人们洗了脸的水再用来洗锅洗碗,洗了锅碗后再用来饮牲口。吃水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大困难,说起“水”来,乡亲们心里难受得圪痛痛地滴血。
父亲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多年来一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他首先风餐露宿,风尘仆仆,不顾路途遥远,往返十多天,从省城太原,几经周折,请来了技术人员进行钻探。看哪里有地下水?哪里打井离村最近?哪里土层最浅?经过一番探测,确定了打井的最佳地点。确定了地方后,先在打井的地方竖起了井架,装上了辘轳,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场向老天爷要水的战斗打响了。父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坚持战斗在打井的第一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听说打井,乡亲们热情高涨,人人争先恐后,积极参战。有个刚从部队退伍的年轻人,不顾疲劳,回来的第二天就投入了打井的战斗。就这样全村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一锹锹,一筐筐的土被挖了出来,有时遇到岩石就用凿子凿,打井的过程异常艰难,同时也非常危险,土质很硬,还有很多岩石,井下人活动的地方又小,为了打出水来,父亲经常下到井下,下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和乡亲们并肩作战。在他的带领下,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大干苦干,许多人手上打起了血泡,也无怨无悔。就这样,大干苦干了一个多月,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打出了水。在打出水的那一瞬间,人们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全村人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喜极而泣,男女老少围在井口边,欢呼着,跳跃着,他们激动,他们高兴,因为从此结束了没有水的历史,从此结束了水贵于油的历史,从此结束了到外村拉水的辛酸。
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带领乡亲们解决吃水难所付出的心血,淳朴厚道的乡亲们时至今日依然念叼着,记挂着。他们在自已的心里为我父亲在赵家窖的工作记上了浓浓的厚重的一笔。
乡亲们知道,父亲往返多次去省域请技术员的生活费、差旅费都是他自己的工资;乡亲们也知道,打井用的许多设备、工具也都是父亲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的。
父亲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父亲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在今天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救育活动中,显得犹为弥足珍贵。愿这种精神永远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