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文化

「四川藝術基金」藏舞蹈學||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王璇:学习心得

2022-12-29 01:42:56 来源:  作者:
摘要:学员:王璇(四川工商学院青年教师)2022年12月24日晚上我们聆听了海维清副教授演讲的《“别现代”语境下民族舞蹈创作“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这

 

 

conew_图片1.jpg 

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conew_图片2.jpg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

 

conew_图片3.jpg

 

conew_图片1.jpg

学员:王璇(四川工商学院青年教师)

2022年12月24日晚上我们聆听了海维清副教授演讲的“别现代”语境下民族舞蹈创作“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这一专题讲座。这次讲座分别阐述了“别现代”的哲学语境与文化冲突的空间性、民族乐舞人的“身份”危机、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创作主体“人称”问题“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这四个部分。在这次讲座中更是对“‘别现代’语境下民族舞蹈创作‘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与解读。也让我理解到将遮蔽于民族乐舞文化艺术现象的背后,是城市与乡村,内陆与边疆,东部与西部等这些乐舞在文化空间场域上的别异性,而文化空间内的并存、共谋、张力状态可以清晰地揭蔽于文化的“主体性”。尤其当我们想要在民族创作中获取更多的灵感与素材时,就需要对特定的艺术实践和文化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在其与当代创作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空间文化张力问题上磨合碰撞!而在文化冲突中我们需要从渔猎、农业、工业、信息,这四大文化形态去看待人类的文化历史发展,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从而编创出更具有符合主体的作品。

同时海教授在讲述中通过“社会身份≠文化身份”“‘身份’危机”“民族民间舞蹈的‘草根性’”三个方面来论述解析出了民族乐舞人所面临的“身份”危机这一命题。在“社会身份≠文化身份”部分,主要通过对“主体与主体性的差异性”“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差异性”两组关系的对照呈现出由文化身份到价值判断,再到主体性建构的递进逻辑,并采用了裕容龄公主的具体案例,让我们充分明白“文化身份”在除时间意义外的空间意义上的重要影响。

“文化身份的命名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关联中的两个方面说明了民族舞蹈创作中创作主体的“人称”问题。主要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是具有‘大众’甚至‘草根’基因的乐舞文化,它最具生命力的创造者,还是人民群众与普罗大众,而职业化的艺术院校与专业院团,本质上都是“文艺为人民”这一基本立场的实施者。但‘学院派’‘专业化’‘职业化’的‘别现代’社会身份,使得职业舞人在开始民族民间舞蹈的承继与传播之初期,便多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文化身份出现,当以这种居于次要或旁观者的文化身份介入民间舞蹈的继承、传播乃至创造时,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主体性’就难免弱化甚至缺位。”

最后,在“‘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部分,海教授先提出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那些突出问题,引人深思。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解民族的本质,不要为了过度强调创作中的“雅”而失去民族的“原生态本质”。

通过这次讲座,我也深刻认识到“民族舞蹈‘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一定要深入民间,要以第一人称的文化身份把握民族核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这种差异中认清自己,也没才能够让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坚守民族文化,不脱离民族本性,来做到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自强”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