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
2022年12月24日晚19:00—21:00,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别现代”语境下民族舞蹈创作“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在线上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海维清副教授主讲,绵阳师范学院藏舞蹈学研究院扎西江措教授主持。本项目全体学员及各位专家、学者参与。
海维清教授分别从“别现代”的哲学语境与文化冲突的空间性、民族乐舞人的“身份”危机、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创作主体“人称”问题以及“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四个板块对“‘别现代’语境下民族舞蹈创作‘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与解读。
首先,海教授借用上海师范大学王建疆教授的话介绍了别现代主义(Bie-postmodernist)的内涵,认为王教授对于时间“空间化”现实的哲学性概括,即中国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现代替代前现代、后现代替代现代的断代式发展,而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处且空间并置的“共时性”文化张力状态。同时,介绍了别现代(Bie-postmodernist)理论意义,认为“将遮蔽于民族乐舞文化艺术现象背后,城市与乡村,内陆与边疆,东部与西部……一种乐舞在文化空间场域上的别异性,文化空间内的并存、共谋、张力状态清晰地揭蔽于文化“主体性”的阐发与建构议题中。尤其对揭示民族传统乐舞文化,作为特定的艺术实践和文化研究对象而言,在其与当代创作和研究主体之间的空间文化张力问题上,该视角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文化冲突的空间性这一方面主要通过展现人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渔猎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的核心特点来说明文化冲突不仅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文化形态转型过程中,文化冲突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次,海教授从“社会身份≠文化身份”“‘身份’危机”“民族民间舞蹈的‘草根性’”三个方面来论述了民族乐舞人所面临的“身份”危机这一命题。在“社会身份≠文化身份”部分,主要通过对“主体≠主体性”“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两组关系的对照呈现出由文化身份到价值判断再到主体性建构的递进逻辑,并借裕容龄公主的案例强调了“文化身份”在除时间意义外的空间意义上的重要影响。在“现代人的‘身份’危机”部分,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思想家本雅明在《巴黎拱廊街研究》中对都市中现代人的刻画,来提出这些文化创造者从前现代到现代快速过渡中的身份危机:头衔与空无以及海德格尔“‘被抛入’——空无——喋喋不休”的哲学命题。“民族民间舞蹈的‘草根性’”部分,主要提出了“民族民间舞蹈”既是一种具有鲜明“草根”属性的文化,而且也意味着它是一种延续历史脉络,植根于中国社会底层文化环境的本土传统艺术形式这一重要观点。
再次,海教授从“文化身份的命名原则”和“合法性的判断——叙事‘人称’”两个方面说明了民族舞蹈创作中创作主体的“人称”问题。在这里,主要谈到了“我”“你”“他”三种文化身份的人称差异、文化身份的命名原则与“文化主体性”的关联以及创作研究主体“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逐步丧失引发“文化主体性”失位的问题。认为“民族民间舞蹈是具有‘大众’甚至‘草根’基因的乐舞文化,它最具生命力的创造者还是人民群众与普罗大众,而职业化的艺术院校与专业院团,本质上都是“文艺为人民”这一基本立场的实施者。但‘学院派’‘专业化’‘职业化’的‘别现代’社会身份,使得职业舞人在开始民族民间舞蹈的承继与传播之初,便多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文化身份出现,当以这种居于次要或旁观者的文化身份介入民间舞蹈的继承、传播乃至创造时,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主体性’就难免弱化甚至缺位。”
最后,在“‘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部分,海教授先提出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理论“缺席”、文化“话语权”的倒置、过度“雅化”的审美漂移几个现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以贾作光、戴爱莲、莫德格玛等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为例就以上问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先学习,再创造——重拾优良的舞蹈创作、研究传统;第二,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倡导话语多元、平等“对话”;第三,高扬价值理性,破解工具理性——学院派与非学院派教学的沟通与融合。
海教授认为“民族舞蹈‘文化主体性’之构建,其核心在于相关实践家与研究者重视其在民族民间舞蹈工作中“第一人称”文化身份的重拾与复归。唯有如此,方能在认同与别异中认清自己,坚守自身的文化特性,从而实现文化“自觉、自信、自省、自强”的民族舞蹈创作新愿景,从实践到理论实现民族舞蹈话语之表述,民族舞蹈美学之彰显,民族舞蹈符号之构建,继而在人类文明的多元世界中,标识出中华民族舞蹈从‘第一人称’出发的存在及坐标。”
讲座结束,海维清教授与各位专家、学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大家对海教授提出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身份认同等命题深感共鸣,激发了大家对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诸多批判性思考及文化反思。本场讲座既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内核、人民艺术的宏大命题,又有对民间生活、本土文化、真实世界的深入观照。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空间并置的“共时性”哲学语境中,它不仅是一场令人感到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学术讲座,更是一场舞蹈艺术创作的寻根之旅,一场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归与回溯,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成为“自己”,更好地与“他者”对话,与“世界”对话。
学员 王利桥(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