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文化

「四川藝術基金」藏舞蹈學||学术回顾|| 杨向东:藏族“卓”舞文化多元与风格多样性探赜

2022-12-29 02:06:04 来源:  作者:
摘要: 2022年12月27日下午14时30分,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最后一讲《藏族“卓”舞文化多元与

 

conew_图片1.jpg 

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conew_图片2.jpg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

 

conew_图片3.jpg

 

2022年12月27日下午14时30分,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最后一讲《藏族“卓”舞文化多元与风格多样性探赜》如期举行,本次主讲人由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杨向东教授受邀进行线上学术分享, 绵阳师范学院藏舞蹈学研究扎西江措教授主持,本项目全体学员及各位专家、学者参与。杨向东教授以藏族“卓”舞为切入点分别从藏族“卓”舞的历史文化渊源、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因素、结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藏族“卓”舞的价值与意义五个方面带领我们深入分析,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创作和研究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

首先,杨老师通过自身对藏族舞蹈研究教学创作的感受引出藏族“卓”舞的文化,对“卓”(舞)名称进行释义,“卓”由于各地区不同的方言发音,导致其传统称谓繁多,不相统一,例如:萨迦地区叫“索”、工布地区为“波”;也有将农区的卓称“玉卓”、牧区的卓称“仲卓”、寺庙的卓称“曲卓”等;其次对于“锅庄”称谓由来以及不同的含义做出了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据《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组织叫锅庄;第二种解释,据清康熙四十七年二月所立的《御制泸定桥碑记》中记载三种含义“地名”、“户”和“木鸦”所辖之诸部落;第三种解释,在清代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与《清史稿·乐志》记载着对锅庄的描述。最后杨老师经过调研对锅庄的称为得出五点总结:锅庄是指三个石头支撑而成“灶”有地方称为“三锅桩”,也有地方称为火塘;锅庄是康定地区特有的一个行业;九龙等地民间把男子入赘称为“坐锅庄”;康定县金汤拉脚沟一带,将有地有房的人家称为“锅庄”;藏族民间歌舞艺术中的一种,藏族称之为“卓”意为圆圈舞。

conew_图片17.jpg

一、历史悠久的藏族“卓”舞  

藏族“卓”舞是藏区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杨老师从原始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清代时期进行概述分析。据文字西藏佛经史记《王统世系明鉴》当中记载,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吐蕃王朝“噜” 与“卓”就此发展起来,因此可以看出图腾崇拜时期的“卓”舞动态特征有鲜明的拟兽形象,模仿动物形态的舞蹈语汇。卓舞的起源与盟誓仪式有关,在《藏汉大辞典》“卓”引申为“发誓、誓言”之意。古代藏族历史上“小邦时期”,仪式化的“卓”舞成为当时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卓”舞兴盛于吐蕃时期,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形式。在《西藏王臣记》与《巴协》都记载着“卓”舞表演时的描述。活跃于清代民间当中的“卓”舞,在《钦定大清会典》中记载就有“大郭庄”的表演,也就是现在“卓”舞。

conew_图片18.jpg

而后杨老师对藏舞“卓”舞的文化传播与地域分布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藏族舞蹈的文化传播较为广泛,随着宗教文化、屯兵驻防、交流而共生发展使得藏族“卓”舞得以丰富的形式进行传播,因而纳西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都被藏族文化所感染,促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形成如今的文化多元性,风格多样性的体系。藏族“卓”舞的地域分布,杨老师主要从西藏地区昌都为“卓”舞发源地,被誉为“锅庄艺术之乡”,四川地区、云南地区以及青海地区“卓”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讲授,带我们了解了古老的藏族“卓”舞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不同地区多形式、多风格、多形态的歌舞表演,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

二、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因素

杨老师认为历史悠久的藏族“卓”舞,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审美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一,民族的形成与族源结构,藏族学者格勒认为:“藏族无论在血统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不是单一的,他的血统具有混合性特点。” 藏族是一个多元构成的民族,“卓”舞的产生与形成,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具有多重性、复合性特征的艺术形态。第二,地域环境与生产劳动方式,藏族的“卓”舞深受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环境所形成不同的生产劳动方式,不同的生产劳动方式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舞蹈风格;第三,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受古代氐羌文化系统的影响,藏族历史上与西部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因此必然会通过文化反映舞蹈艺术的发展;第四,宗教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原始崇拜信仰到斯巴苯教再到雍肿苯教最后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对解读藏族“卓”舞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结构特点

介绍藏族“卓”舞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中,既保留了“卓”舞的传统风格形式(共性)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地域文化特点(个性),形成了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藏族歌舞艺术。因而杨老师按照以往分类方法通过讲授与视频播放的相结合的方式对质朴、内敛的农区“卓”舞,粗犷(慢板到快板歌舞两个部分,一般以脚下动作为主,男性动作幅度较大,女性动作含蓄、自然)、豪放的牧区“卓”舞(慢板以歌唱为主,快板节奏欢快急促,多使用顺手顺脚舞姿为主,多模拟禽兽,表现鹰较多),刚健、有力的林区“卓”舞(工布地区舞蹈原始古朴,突显自然、豪放的风格,围圏而舞),庄重、肃穆的宗教“卓”舞(昌都的“曲朝”寺院宗教节日舞蹈,玉树的“求卓”宗教氛围更浓厚,男子舞蹈以歌颂宗教功德为主,香格里拉“建塘锅庄”浓郁的宗教祭祀性质)分布进行阐述。

conew_图片19.jpg

四、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舞蹈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做支撑,风格、模式、形态都是有文化说辞的。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表象背后,蕴含着厚重的文化意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点:(一)游牧民族的草原牧猎文化特质,高原早期的动物崇拜意识深深影响着藏族“卓”舞的发展(四川甘孜的“德荣锅庄”模仿布谷鸟的锅庄形式);(二)勤劳质朴的高原农耕文化内涵,从雍布拉康山下的第一块良田——“萨日索当”自此,开启藏族农耕文明的历史(四川甘孜稻城县,每年八月都举行一年一度“登秋节”);(三)崇尚礼仪的淳朴民俗文化风尚,藏族“卓”舞在长期地域礼俗文化的影响下,表演风格逐步礼仪化,使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云南德钦的“卓”舞反映人们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四)崇拜信仰的虔诚宗教文化心理,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包涵着对生命的真谛与虔诚的祈福,孕育着藏族“卓”舞的宗教舞蹈语言(青海玉树“卓”舞有着深奥的宗教哲理)

藏族“卓”舞表现形式经过文化塑造与精神洗礼,被规范后的一种理想化的舞蹈状态,正是“卓”舞文化定义的可贵之处。杨老师从而告诉我们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讨舞蹈作品与民族民间舞蹈,正是我们现在值得去深入学习的。

conew_图片20.jpg

五、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杨老师对藏族“卓”舞风格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做了一个简要的结语:重新认识民族民间舞多元性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当下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不足;重视民族民间舞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全面系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从这四点不难看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史料的记载、田野的采风、教学实践与深入的调研探讨,因此,对民族民间舞蹈我们有着深深的使命,希望能不断的传承下去,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更具有艺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在讲座尾声,杨老师耐心详细的讲解学员们所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学员们也通过最后一次讲座对藏族“卓”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本次学术专题也在学员们的感谢中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学员 李瑞洁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