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
2022年12月22日上午9时,四川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献礼二十大:新时代藏族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系列讲座如期开展,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徐熳教授受邀进行线上学术讲座分享,并担任此次主讲人。本次讲座徐熳教授以《藏族舞蹈的描绘与解释》为报告题目,分别从藏族舞蹈分类概述、藏族舞蹈描绘综述、拉班舞谱理论认知、藏族舞蹈描绘解释四大板块逐一进行精彩讲解,此次讲座由绵阳师范学院藏族舞蹈学研究扎西江措教授主持,本项目全体学员及各位专家、学者参与。
首先,徐熳老师认为,对藏族舞蹈进行动作描绘与文化阐释离不开对藏族舞蹈的类别进行理性的思考与认知,她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方言区划分、形态+综合因素划分这4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将藏族舞蹈进行了分类。在她看来,分类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藏族舞蹈的文化类型和艺术形态,有助于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清晰全面地对藏族舞蹈进行动作描绘与文化阐释。
基于第四种分类——形态和综合因素的划分,徐熳老师对藏族舞蹈做出了梳理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卓,在藏文中译 “转”,汉文中则译为“舞”。卓的表现形式与风格随着地域的差异也大相径庭,主要对比了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西藏山南等地区的卓;第二,依,汉文中译为“歌”,在汉译音中又写成伊、谐、弦子等,主要广泛传播于西藏阿里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和金沙江两岸康巴藏族等地区;第三,堆谐,又称“雅卓”,在甘孜流传的堆谐又称“甘孜踢踏”;第四,白马藏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和甘肃等地。
其次,从文物描绘、舞谱描绘、语言描绘和科技描绘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徐熳老师展开对藏族舞蹈的研究。第一,文物描绘角度,有舞蹈纹彩陶盆和舞蹈壁画,这为我们探索藏族舞蹈起源发展和艺术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第二,舞谱描绘角度,从外国舞谱记录的布洛捏图书馆手稿、拉班舞谱等到中国舞谱描绘的东巴舞谱、朱载堉舞谱、定位法舞谱、戴爱莲八个藏族民间舞舞谱等,这些舞谱或重或轻地记录着中国舞谱的发展脉络;第三,语言描绘角度,从扎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的组合谈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徐熳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多维度的、可视性的研究方法。第四,科技描绘角度,利用“动铺技术”将舞蹈动作进行数据采集,尝试让拉班舞谱动起来,舞谱变成动态的小人,动态小人同时也可转化为舞谱。
徐熳老师认为,中国舞蹈的发展,特别是拉班舞谱的中国化,还是需要有人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即使道路险阻,也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同时,呼吁广大学者也能够实质性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为今后中国的舞蹈事业添砖加瓦!
再次,徐熳老师重点介绍了拉班舞谱的记谱法,详细解说了现在被普遍使用的人体记录方法——“三线谱表”和“27个方向符号”,强调我们无论是读谱还是记录舞蹈一定要有空间意识,把27个方向符号放在空间中分析人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动作的分析离不开科学的方向。老师还普及了拉班舞谱中的主题舞谱,它只需概括最主要的动作即可。最后还提到了拉班动作分析,以及在拉班舞谱在舞蹈领域的应用,徐熳老师向学员们展示了自己利用拉班舞谱对藏族卓舞、依舞记录的阶段性成果,学员们叹为观止。
最后,徐熳老师对藏族舞蹈进行了分析,并将藏族舞蹈动作风格特点总结为:“颤、开、顺、左、绕”这5个特点,这也是藏族舞蹈构成的5大元素。它长期孕育在几千年绚丽多彩的藏族文化和几百万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在舞蹈艺术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概念。
徐熳老师指出,通过舞蹈形态找出不同地区舞蹈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描绘与阐释。描绘就是用拉班舞谱的形式将不同地区的藏族舞蹈动作记录下来,再通过舞谱的对比进行分析,最后阐释出来,但由于动作上的不同,我们更要深挖掘动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讲座接近尾声之时,徐熳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学员们也收获颇多。徐熳老师的精彩讲解也一致地受到了全场30多为学员的好评,至此,本次讲座在学员们的致谢中圆满结束。(李雯茜)